王宇笑道:“三万正兵,一人双马、人马俱甲、弓弩齐备,贵精不贵多!”
“云逸,我江南富饶,纵如此,亦能得兵十万。”
萧全也有些不赞成,在老狐狸看来,都要跟坐拥天下,有百万兵的皇帝大打出手了,自家手里的兵马自然越多越好。
老狐狸平生最敬佩王正道,王正道死后,自然把王宇当成了自家孩子,这是想扶持王宇造反了。
“此为我方私兵,只为自保、镇压江南气运之用,不得影响国朝赋税、粮饷。”
王宇的话让上官文渊彻底放心。
征兵十万,避不可免的要占据江南各州府赋税,形同割据。
时至今日,非此即彼,围绕在王宇一边的家族,为了自身利益,也顾不得许多,与帝国中枢决裂也在所不惜,理由也好找,直接推到方腊身上就是。
这样做,除了让宣和皇帝刘胤佶抓狂,更会影响到帝国国运,甚至会令帝国北境出现波折,这是上官文渊的顾虑。
而王宇的做法,三万人,各家支持一些,也就养得起了。
更不会让缺乏安全感的汴梁天子怀疑,派兵讨伐,徒自内耗国力。
时至今日,微妙局势之下。
三万正兵,在朝廷、曹太后的容忍底线之内。王宇一副自保的姿态,更会让曹太后放心,不必担心王宇会挥军北上,取了宣和皇帝头颅,这对王宇、对刘胤佶都是最好的。
更让上官文渊安心的是,王宇要与江南众多士子聚会,这一举措自然是为了安抚人心用的。
须知,近段时间以来,辽国战局困顿,帝国北境不稳,各种传言漫天,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忧虑野猪皮拱翻辽国之后南下牧马。
汴梁巨变传来,擎天玉柱般的上皇离世,更是让士林人心惶惶,民间如死了老父一般彷徨。
大家需要知道真相,需要让心灵得到寄托。
由事件亲历者,今圣之称的凌霄先生献身解惑,当可稳定人心。
上官文渊出桃花庵,将陆海峰、卢峰、左公佑等人请到府中,盏茶之后,凌霄先生欲与天下士子论道的消息不胫而走,直如一道旋风,席卷大江南北。
……
两旬之后。
夜幕将消,渔火低垂,一队队白衣士子排着整齐的队列,百川入海般汇入桃花洲。
「今圣凌霄先生欲与士子语。」
消息一出,金陵、苏杭、汴梁、大名、曲阜、雄州,乃至战火纷飞的幽云十六州、大辽故土、辽东高句丽、东海倭国闻风而动。
士林波澜起伏,名宿大儒、白衣士子快马加鞭赶赴金陵。
这其中,有耄耋之年的宿老颜渊,有咿呀学语的新一代衍圣公,有翰林院学士、有国子监祭酒,也有那些衣衫上打着补丁的寒门学子。
凌霄先生的事,就是读书人的事。
端坐汴梁的宣和天子不敢管,虎踞草原的完颜吴乞买管不得!
桃花庵中。
又一个不眠之夜,王宇将一份练兵计划封好,“传至山东,令他们抓紧军队,必要时可以把盐场给刘胤佶!”
宣和皇帝又出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