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明可以等朝廷彻底控制关中一带在面对各路诸侯,但想要彻底控制关中一带,需要的时间也并不短,而在这段时间内,那些有野心的诸侯为了争取与朝廷对抗的实力,想必会以最快的速度吞并其它诸侯,到时候朝廷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完全体的诸侯,彼时的压力又岂是现在能比的。
绝大多数诸侯都明白一点,天子下令诸侯,本质上天子就是诸侯。
就像历史上的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靠的是挟天子吗?并不是,靠的是实力,因为在之前董卓挟过天子,李傕郭汜也挟过天子,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董卓挟天子,连洛阳都丢了,李傕郭汜挟天子,彼此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内斗,结果关外的诸侯趁机全部成长了起来,曹操挟天子,然而真正决定曹操命运的是官渡之战的胜利。
天子的诏书,诸侯是否执行,完全只取决于诏书是否有利于诸侯,若无益于诸侯的诏书,想要在诸侯控制范围内传播都做不到。
就像张明当初发到叛军中的赦免诏书,不也是被贾诩修改了一下,变成了清君侧的诏书。
说到底,诸侯都不是傻子,不是一句天子的名义便可以让想让诸侯做什么,诸侯就做什么,大汉的余威虽在,但哪里能抵得过诸侯的野心,此刻诸侯还没成长起来,天子余威尚且有用,一旦诸侯势力成型,天子又算的了什么。
张明相信,从他掌权的那一刻起,所有有野心的诸侯的谋士都已经意识到一点,那便是天子容不下他们。
关于这一点,张明还真的没有错怪这些诸侯。
袁绍的谋士沮授在得知天子诛杀董卓的消息之后,便已经意识到了巨大的政治危机,因此他当时鼓励袁绍以最快的速度击溃韩馥,牢牢的控制住冀州。
曹操的谋士郭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促使当时犹豫不决的曹操加快了征讨兖州的速度,本来历史上的曹操现在才拥有一个陈留郡,但现在的曹操却已经占据平原郡,济阴郡等地。
孙策的谋士周瑜从一开始便让孙策做好两手准备,一边与袁术联合,进攻黄祖所在的江夏,另一边则在江东与世家联合,完成对江东的控制。
可以说,凡是才智过人的谋士都已经从天子掌权的这个消息读出了巨大的政治危机,以至于历史朝着更加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着。
所以张明和李儒的担忧并没有错,时间并不在朝廷这一边。
李儒见陛下一直在沉思,便告退离开了高门殿。
“崔明,将尚书侍郎贾诩秘密唤来。”
“是,陛下。”
崔明离开了高门殿,叫来了暗卫,让其拿着他的腰牌前往贾诩家中,将贾诩叫了过来。
张明让崔明在宫中培养了一些暗卫,但数量其实不多,总共也就十来个的样子,主要也就是负责传递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刺探消息,这些暗卫一旦遇到危险,便主动服毒自尽。
贾诩听到陛下找他,便收拾了一下,前往了宫中,很快便进入了高门殿。
“陛下,不知找臣所谓何事?”贾诩疑惑的问道。
“尚书侍郎,朕想问你,关于天下大势,你是怎么看的?”张明并未直接切入话题。
“陛下,这不是臣该过问的事情,臣只是个尚书侍郎,陛下所问之事,乃是三公九卿的事情。”贾诩也未直接回答。
张明看着贾诩无辜的眼神,心中很是烦闷,贾诩的才智虽高,但却躲躲藏藏,这让他感觉使不上力。
“你既然如此不愿回答,那朕问你,何必投效于朕?难不成要用你一身才华只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尚书侍郎?”张明开始用起了激将法。
“陛下,臣非不愿,只是臣还没有等到李傕,郭汜等人的消息。”贾诩冷静的说道。
“难道尚书侍郎对自己的计策这么没有信心的吗?”张明再次激将道。
贾诩看着陛下再次使用的激将法,他知道今天无论如何,他必须要有个交代,否则陛下不会轻易让他走的。
“陛下,臣之所以提李傕,郭汜等人的事情,就是想告诉陛下,陛下实在太着急了。”
“陛下刚掌权二十余天,却已经做了太多事情,然而欲速则不达,连小小的三辅地区,陛下都还不能彻底掌控,又如何问起天下大势。”
“臣知道,陛下对于大汉江山的分裂痛心疾首,可是大汉的分裂也不是一日之功,想要挽救大汉,断不可以匆匆忙忙。”
“就如同臣一样,臣当然可以借助陛下的关照,一步登天,但臣为何要从尚书侍郎做起,因为臣需要先扎根下来,依靠自己的强处和别人的弱点,然后一步一步的往上走,只有这样才能最稳固的。”
“陛下如今也是如此,如果太过着急,反倒引起天下诸侯的忌惮,到时候关中不稳,诸侯来犯,陛下用什么来阻挡。”
对于贾诩的意见,张明很快也明白了,只是奈何贾诩和李儒的观点大相径庭,这倒是让他极为困惑。
张明现在终于明白了历史上的袁绍为何拥有那么多的谋士,结果还是一败涂地的样子,因为两边说的都挺有道理的。
李儒的建议是给诸侯浇一把火,贾诩的建议是暂时不管诸侯,只顾发展自身。
张明有些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