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额已经内定的考试,花费了张明两天的时间来演出这场戏,只是为了展示了他的公正无私,以及普及遴选的这种考试形式。
不过虽然名额已经内定,但实际上张明只让给了世家四个名额,其中两个名额则留给了自己,他可不希望,这件遴选完全被世家给摘了桃子。
这些世家也很满意这样的结果,四个名额也很不错了。
遴选考试的第三天,崔明将所有大儒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都收集了起来,然后放在了高门殿,等待天子的评阅。
张明拿着一份试卷,这是廷尉钟繇之子钟毓的试卷,他详细列出了朝廷一年的方针,笔墨之间,看的出来,钟毓对时政的确有些了解。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张明早就与钟繇商议过了,钟毓是钟家内定的名额。
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第九十五份。
张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看完了所有的试卷,他挑出了其中已经内定好的四份,这四份分别是钟毓的,杨修的,士孙萌的,司马懿的。
这四份之中,除了士孙萌的,对于时政的解读不够犀利以外,其它的三份都可以算的上是上等之作,看来这些世家对于孩子的培养还是不遗余力的。
杨修的文章骨子里透着一股傲气,也是最激进的一个,司马懿的文章与杨修正好相反,他的文章平淡如水,但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想法最为可怕,就像一条隐藏在水底的蛟龙,等待着机会,随时想跃出水面。
另外的九十一份试卷中,张明又挑出了两份,这两份分别是王粲和法正的。
王粲虽然也是大世家出身,但他觉得以自身的才能,一样能够成为天子陪读,所以他没有通过内定的方式确定下名额,而是想要一展学识,从而光明正大的获得陪读名额。
很明显,王粲的才华的确不是吹的,在这么多的文章中,能让天子看上许多遍的,恐怕也只是他了,怪不得,当初蔡邕听到王粲来访的时候,甚至连鞋都还没穿好,就要出门迎接。
至于法正的文章,则主要体现了外儒内法的思想,表面上用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实际操作上却沿用法家的手段。
张明将剩下的八十九份时政文章重新看了一遍,这些学子对于时政的了解虽然不如法正,文采不如王粲,但也不算滥竽充数之辈,等太学建好之后,这群人便是第一批的太学生。
至于另外九十五份关于儒家经典的答卷,张明自知文化水平不够,也就不去丢人了,更何况,那些试卷有大儒把关就已经足够了。
“崔明,将这六人名字写在皇榜之上,让禁军贴在长安城主干道上,势必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张明将这六人名单交给了崔明。
“是,陛下。”崔明应道。
次日早晨,禁军便将写有这六人名单的皇榜贴在了长安城的主干道上,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可以看到这份名单。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这六人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王粲和杨修了,对于官吏而言,唯独法正的入选有些令人意外。
长安府衙内,管家连忙跑到了大厅之中,对着坐在中间的法衍说道“老爷,陛下的侍读名单出来了。”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法衍放下手里的书说道,他让法正参与遴选,也只是为了感受一下气氛而已。
“老爷,少爷上了陛下的侍读名单。”管家激动的说道。
“带我去看看。”法衍也顾不上看书了,他连忙站起身来,便随着管家出发。
等法衍看到六人名单中最后一人便是法正的时候,他的心跳的非常的快,在他看来,其它五人都是世族之人,不管才华还是家世,都是遥遥领先,入选并不奇怪,唯独他的儿子法正,在一众名单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从官多年的法衍非常明白这六人名单代表了什么意思,那可是陛下的陪读,是未来陛下身边最亲近的人。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掌权之后,就意味着会有新的一群人崛起,而法衍的儿子便在其中,这如何能不让他惊喜万分。
当然法正的入选对于长安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这件事情不仅在坊间议论了起来,在世家之间也有许多议论,一下子盖过了杨修和王粲的风头。
“孝直,恭喜你了,没想到你居然上了六人名单。”孟达取笑道。
“子敬,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会上了六人名单,现在我走到哪里,长安城都有人在议论我,所以我只能来到你这里避避风头了。”法正无奈的说道。
“哎,可惜我自小对文章不感兴趣,不然的话,我也去参加了。”孟达感慨道
法正与孟达是老乡,都是扶风郡郿人,两人自小相熟,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
法正是一个典型的有恩报恩,有仇必报的人,而孟达则是一个较为圆滑的人。
“孝直,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兄弟我啊,你这兄弟我,平时最爱的就是打架,如果以后朝廷要作战的话,别忘了举荐兄弟。”孟达拱手道。
“子敬说的哪里话,我只不过是个天子陪读而已,朝廷要作战,也不会问我啊。”法正无奈的说道。
此刻的法正一定想不到,历史上的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刘备谋主,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的肱骨之臣。
伴随着皇榜一起下去的还有六人的通知信,两天之后,这六人便要前往宫中,陪同天子读书。
不过由于此次遴选的范围有限,所以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长安城,至于更远的一些私人书院,即使会收到消息,但也仅此而已。
真正想要让全天下的学子来到长安,那便只能等待太学建好之后,张明可不能让天下的学子来到长安无处可去,这岂不是令天下的学子耻笑。
从现在到学院建好之前,这一段时间,张明决定好好完善长安城的许多布置,尽可能的给全国各地的学子一个好印象,方便以后的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