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命为“金龙”的曹丕前往镐京的同时,
中州河东,也有一条长长的队伍在前往镐京。
这些士卒身穿黑衣黑甲,就连旗帜也是黑色的,从高处或远处看去,活像是一条“黑龙”。
这黑龙般的队伍前头,龙头的位置,是个肥硕的胖子,一脸凶恶横肉,又好似“恶龙”。
此人身形高大,面容虽有些许苍老,目光之中却满是狠厉暴戾,一副武人的做派。正是以战功起家,素来为朝中世族大家蔑视的凉州牧董卓!
董卓的父亲曾在大周王朝的核心地区中州下面的县担任负责治安的小官,并在那时生下了董卓。
本来以董卓这样的地位出生,想在讲究门第和家学的大周王朝出人头地,可谓难于登天。但他父亲的离职返乡,却带给了董卓无限的机遇。
董卓的家乡凉州,自古便是民风彪悍之地。
由于靠近边塞,胡汉混居,农牧混合的生活方式,塑造了骁勇善战的凉州人。史书记载在凉州地区,就算是妇女都能熟练使用长矛、弓箭等兵器,士兵战斗力更在是大周其他地方之上。
在这里,出人头地靠的不是累世攻读经学,而是靠手中长枪与胯下烈马。
生长于这种环境下的董卓,自幼就有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的他,曾四处游历,结交附近的羌人首领,过了一段西部牛仔般的游侠生活。因为他为人豪爽大方,有羌人朋友来看望他,他都宰杀自家的牛羊招待,因此在羌人中广有侠名。
而大周之前百年,最大的心头大患一直是凉州地带的羌人叛乱。
凉州是当时周羌百年战争的前线,民风彪悍,猛将如云,“周室经羌胡之乱,天下精兵猛士,恒聚于凉州。”周围大量的蛮族让董卓这样的凉州人必须武德充沛。
不过虽然凉州人武德充沛,朝廷却出于遏制凉州割据势力的目的,往往选择从其他地方调遣兵马前往凉州平叛。
毕竟开国之初就是为了镇压当地蛮族,才不得已设立了八大郡国,现在已然尾大不掉。
要是为了镇压平乱,再在凉州造成一个新的武装割据势力,岂不是重蹈覆辙了。
因此朝廷一直都是从其他地方调集军队,但这些临时征募的军队不仅缺乏训练,还不熟当地地形。结果空有数量优势,却屡屡被羌人在山地伏击战中杀的丢盔卸甲。
为了调动他们到外地作战,朝廷还需要花费数以亿计的钱财,搞的国库空虚。
而那些羌胡尽管没有武器盔甲,就用竹竿木棍代替长矛,用木板几案当作盾牌作战。居然都能击破了全副武装的数万朝廷大军。
最终,朝廷意识到内地军队早已腐败不堪。如果继续让他们去凉州对抗羌人,也只是白白送人头。朝廷只能放下长期以来对凉州武人的警戒,开始用凉州本地武将的力量去对抗羌人。
后来董卓加入军队,跟随名将张奂,平定羌乱,从无名小卒白手起家,凭借赫赫战功拜将封侯。
这数十年的征战岁月里,董卓与羌族进行大小百余战,为羌胡所畏,又笼络李傕、郭汜、张济与樊稠等凉州豪强,组成了威震一方的军事集团——西凉军事集团!
“大人,京中又派人催促我等了。”
黑色长龙队伍中,一骑忽然奔至董卓身旁,正是其爱将李傕,字稚然。
“哼!那些京中之人,视我凉州人如同蛮夷!盛气凌人,着实可恨!”李傕愤愤不平。
闻言,董卓却满不在乎。
他哈哈大笑,脸上是刀剑勾勒出的痕迹:“稚然勿忧,京中多是士族门阀,那些人久视我等武夫下贱。”
董卓语气幽幽,目光凶残:“然老夫此次进京平乱,岂能如彼辈所愿!”
“西凉雄兵,足以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