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舅舅你是当朝一品,又是我的亲娘舅,在朝堂下就不必这么拘礼,随意一些就好。”李承乾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无论是穿越而来的,还是那个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的灵魂,都是如此。再加上长孙无忌博学多才,极富机智,李承乾凡是也愿意多找这个舅舅,来给自己指点迷津,所以两人关系一直以来都极为亲密。
“正因为我是你的舅舅,就更不能清废这君臣的礼仪,否则的话这天下还不要打乱了。”
见长孙无忌似乎有就这个君臣礼制的问题,发表一份长篇大论的趋势,李承乾连忙摆摆手,岔开这个话题说道:“对了舅舅,今天你不是一直都在宫中吗?刚才父皇召集廷议,你怎么反倒跑了出来,到了我这里来?”
看着眼前这位只有十二岁的皇太子,自打三年前从罗艺军中死里逃生以后,就好像整个人都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如果不是皇上和自己的妹妹都一口认定,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那个苦命外甥,长孙无忌恐怕真的会怀疑是否有人来冒名顶替了。
不过,李承乾虽然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种变化在长孙无忌看来却是异常欣喜的。似乎自己的这个外甥一夜之间,整个人就那么突然的长大了。行事之间也不再似当初那般毛躁,有时候反倒好似是一个成年大人一般,一板一眼。
笑着看了自己的外甥一会,长孙无忌开口道:“殿下可知道,今天皇上召开廷议,所为的是何事吗?”
虽然有些弄不明白聪明如长孙无忌,为什么会问自己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李承乾还是乖乖的回答道:“想必是因为绥州城破,再加上颉利欺人太甚,父皇想要出兵与胡人决一死战吧。”
“不错,皇上正是再为此是犯愁,不知道殿下有什么想法,如果在大殿之上皇上问起,太子又该如何回答呢?”
“哦,我刚才还在为这件事情头痛,原本还打算去找舅舅,和我一起去劝劝父皇,不要跟颉利打这场仗,这几年我大唐虽说国力似乎也有好转的迹象,粮通天下也算是初步取得了成效,可这毕竟仅仅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还远远未到与颉利决一雌雄的时候,我听说范兴当年献给父皇的平胡十策中,前九策都是一个忍字,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大唐还的继续忍下去,所以我打算劝父皇再忍下这一回。”
李承乾所说的这番话,很是让长孙无忌感到满意,作为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孩子,能够有这般的深谋远虑,已经是难得可贵的。再假以时日,想比自己的这个外甥,定然会成长为一位不逊于当朝皇帝的明君。
“这一点,殿下完全可以放心,绥州城破距今已有七日,皇上严命边将坚守不住,早已摆明皇上并不是真的想打这一仗。”笑呵呵的给李承乾吃了一颗定心丸后,转过头来又接着说道:“不过,今天在朝堂上如果皇上问起殿下的话,殿下绝对不能劝皇上,反而要力主劝皇上打这一仗。”
本来,长孙无忌前面的那番话好歹让李承乾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可是后面紧跟着的那一句话,就有让李承乾有些闹不明白了。
“舅舅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看着一脸不解表情的外甥,长孙无忌轻轻的缕了一缕胡须,无可奈何的说道:“此时此刻,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无不群情激奋,他们都在盼望着皇上能够与颉利决一死战,一雪前耻,而太子您这个时候的一言一行,可都看在他们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中,在敌军压境这种时候,百姓们想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太子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