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重农思想之后,消除农商之间贫富的两极化,政府抑制富者,救济贫者的政治主张,便有了成长的土壤和空间,久而久之重农抑商也就成为历朝历代君王所信奉的金科玉律。
对于这种看法和主张,从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而来的李承乾,自然是不能够认同。为了能够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以理服人,最终说服那些思想守旧的饱读之士。李承乾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便查各种典籍文献,期望从中能够找到,先贤口中说过的,有利于自己提高商人地位的只言片语。
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那浩瀚如海的典籍从中,还真就让李承乾找到了那么一句。虽然这一句也没有脱离重农的思想,可这并不重要,因为李承乾也同样认为,农事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强盛,所起到的坚实作用。
李承乾所找到的这句话是出自司马迁之口,原文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这句话为根基,从而引伸出商业活动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富足百姓等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得出民富则国的结论来。并以此,认为朝廷应该尽量鼓励商业活动,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取消在穿衣、建房、乘车等方面对商人有歧视性的规定,恢复商人的政治权利,允许其本人及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官等等,写了洋洋洒洒万余字来。
其实,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期待李承乾会发表出什么真知灼见来。对于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身为父亲的李世民自认是还是比较了解的。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太子奏章后,完全被李承乾那,在一些极度保守的官员眼力,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离经叛道得言论,震惊的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该生气了。
不过,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先抛开争议很大的重视和鼓励商业活动这个观点之外,太子的奏章里虽然再没有提出什么能够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能够行之有效的政治方针来。但李承乾对于魏征观点的认同,说明自己所立的这个太子,就眼下这个安人理国方略这件事上,和李世民的观点完全保持了一致。
皇帝与储君的政治主张能够取得一致,对于安人理国这种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是几代君王的百年大计来说,那是弥足重要和珍贵的。
至于说李承乾所提出来的重商的主张,因为文中引用不少先贤的观点,所以在李世民看来也不能说是不对。再加上有唐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官员对于商人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的敌视,李世民还是认为可以进行一些尝试的。只不过这个尝试并不是在现在。
因为隋朝的暴政,再加上连年的征战,使得整个大唐可以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尽快地恢复会农业生产,解决全国老百姓以及军队的吃饭问题,才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头等大事。
就这样,在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朝议和讨论,当全国的官员几乎都开始加入这场辩论,各抒己见的时候,李世民最终作出决定。
决定采纳魏征的观点,做出了天下可以大治的判断,并以此为据,制定了抚民以静的国策。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从这个起点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