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现在的李承乾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少年,实际年龄已经三十多岁的姚兴华,只是略加思索,便明白了长孙无忌这么做的真实意图。
逐急忙开口附和道:“儿臣也认为,三弟这次干的实在是漂亮,理应得到重奖,虽诚如岑大人所言,出使颉利议和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情,可是仅仅付出了这么一点代价,就逼迫颉利签下合约,实乃是我朝对颉利不可多得的胜利。”
早已品出味道的李世民,见李承乾都加入到这场拉锯当中,着实是感到有些意外。他一直认为自己所立的这个太子,仁孝有余但却智谋不足,有的时候还会显得优柔寡断不够刚强。没想到经过短短几年的历练,竟然也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力。
在心中为太子的成长而欣喜的李世民,虽然明白这些人明着是要嘉奖李恪,实际上是在对付李恪。可是现在不但那些朝廷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主张嘉奖李恪,就连太子也表态赞成。作为一个君王的李世民,自然是再无法反对。
“既然连太子也认为应该嘉奖蜀王,我看这件事就这么定,诏令天下的文告就有文本来拟。”李世民借着把李恪呈送来的奏章交给李承乾,李承乾低头接过去的时候,饱含深意的看了自己这个长子一眼。
皇上决定重赏蜀王李恪的消息一经传出,那些或明或暗亲近蜀王的人,一时间就好似被注射了杜冷丁,走街串巷上串下跳,就好像皇上不日就将改立太子为蜀王一般兴奋异常。
尤其是在蜀王返回长安这一天,早早的就有数十名大小官员齐聚玄武门外,恭候他们的主子蜀王李恪归来。只不过从这些人所穿官袍的颜色可以看出,这些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中枢重臣,当朝二品以上。
早有人回报皇上要对他重赏的李恪,此时正是意气风发的,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前来迎接自己的人,官职其实并不高。
就在李恪与诸位官员相谈甚欢的时候,作为蜀王的老师,同时也是李恪在朝中唯一有分量的支柱,岑文本来到了玄武门外,将正在兴头上的蜀王拉到一旁,当头浇下了一盆冷水。“殿下见好就收吧,否则的话就要大祸临头了”
“不知先生此话怎讲?”对于岑文本,李恪还是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尊敬,所以他并没有因为岑文本的不识时务,不识时宜而恼羞成怒。
岑文本见李恪在这种时候,还能静下心来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心理甚感慰藉,单从这一点来说,这个蜀王就值得岑文本为之谋划。
“试问蜀王殿下,哪汉初的韩信本事大不大,功劳高不高?”
李恪虽然不明白岑文本在这个时候,怎么想起了韩信,可还似乎老老实实的回答说:“我以为,如果没有韩信的辅佐,汉高祖未必就能够荡平天下,坐的江山,他的本事当然大,功劳当然高了。”
“那蜀王殿下知道他为什么早早的就被诛杀了呢?”
被岑文本这么一问,多少抓住了一点头绪却又有些不得要领的李恪,恭声问道:“还请先生指教。”
“殿下,做臣子的如果叫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皇上还大,功劳比皇上还高,封地比皇田还多,那这个人离死期就不远了。做亲王也是一样,如果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太子还大,功劳比太子还高,封地跟太子差不多,那不仅太子及周围的近臣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有朝一日,皇上也会转过头来对付他,殿下,你可要记住了,这太子毕竟是皇上自个儿亲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