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天的日夜忙碌。
一艘改装而来的三体轮船,傲然停泊在襄江的岸边。
这艘三体轮船,最引人注目的是主舱两侧的两排大木轮。一排八个,共十六个。大木轮的铁轴心横架在两只船体的甲板上。轴心两端各有一个脚踏轮子(轮子的一半在甲板下),一排操作人员可以扶住一根横木,用脚踩踏轮子转动,从而带动大木轮转动。各个木轮之间有宽约六七尺的间隙,间隙处钉上连环铁钉,上铺木板,用于连接三只船体。
共三个船头,中间的船头突出二丈长。三个船头的前面都包了铁皮,加装了三根头粗尾尖的撞针。可以轻易刺穿撞上来的船只。
两侧的船舷依然保有十八支大船桨,三船原来共有九支桅杆,现在改为三支大桅杆,帆布也加大了二倍多。
甘宁引着庞统,魏延,苏飞等人,豪情万丈地登上三体轮船上,走到了船头甲板处,站定。
八百多名士卒也陆续登上船上。
忙碌完的工匠们则离船登岸观看。许多好奇的农民,商贩,老人,少儿等,也匆匆赶到河堤上,踮起脚,引颈观望。足有数千人之多,热闹如市集。
三体轮船上。
一名令旗手,用牙咬着令旗,攀爬到主桅杆顶上的瞭望木台上,站稳,铿锵呐喊:“试航开始!”奋力挥舞着令旗。
二百多名赤着上身的大汉,立即大吼着,奋力地踩动轮轴,十六个大木轮迅速转动起来,一片片轮叶转入水中,不间断地拨动着水……
长达十八丈的巨舰,即时犁开水面,破浪前行,越行越快,势如鹿奔。
岸上的民众欢呼呐喊。
船头甲板上。
甘宁迎着扑面的劲风,感受着船头激飞起来的阵阵水花,意气风发地道:“够快吧!”有些得意地望了望庞统,魏延,苏飞等人。
事实上,现时的速度,仅比单艘艨艟战船快一些而已,连小快艇也比不上,不过,胜在平稳,完全没有倾斜,反侧的危险。
庞统,魏延,苏飞均有点恭维地应付了几句,显然并不是真心的赞赏。
甘宁一点也不介意,依然满脸笑容,心道:“改装的当然不太好,若重新制造,改用更细更长的船体,速度肯定能提高三四倍。”
“主公,这叫什么船呢?”庞统疑惑道。
甘宁想了想,笑道:“带轮子的,当然是叫‘轮船’了。嗯,这艘……就叫‘小宁’号吧。”
众人均奇怪地望了望甘宁,不明白他为什么给大舰起个这么小气的名字。
“小宁,才是俺的真名!”甘宁心中嘀咕着,笑道:“以后还要造大船!这艘当然只能算是小船了。”
众人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几名离得近的醒目士卒,交头接耳地把大舰的名字传播开去,传到舰上众士卒的耳朵里。
没多久,小宁号向着下游航行了二十多里水路。
忽然间,瞭望木台上的士卒,指着下游,焦急地大喊道:“下游,有一艘荆州的巡逻斗舰。”
甲板上的士卒们纷纷朝下游眺望,弓弩手们连忙拿起弓弩,扣上箭,准备作战。甘宁周围的人,均注视着甘宁,等待他的决定。
“他们肯定是来窥探我们水军舰队的。”庞统紧张地提醒道。
甘宁仰头望着瞭望台的士卒,大喊道:“只有一艘么?”
士卒攀住绳索,踮起脚跟,眺望了片刻,肯定地道:“对!只有一艘!它调头了!”
甘宁一喜,大喊道:“全速前进,准备战斗!”
一群士卒急忙跑去操作三十六支大船桨。一群士卒则慌忙把三面大帆布降下来,调整好迎风的角度。
小宁号骤然加速,势如奔马地朝下游驶去,速度快了一倍之多。
很快,一艘长约八丈,宽约一丈左右的大型斗舰,出现在前面。斗舰上的荆州兵望见庞大的怪舰杀气腾腾地追下来,均震惊得面如土色,迟疑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有人尖声大叫:“快,快逃啊!快划船!”
操桨的水手,拼命地划动船桨,斗舰的速度也骤然加速,劈浪前进。弓弩手们扣上箭,纷纷涌到船尾,仰脸举着弓弩,怯懦地准备迎战。
小宁号渐渐追上斗舰。
双方纷纷互射箭矢,小宁号居高临下,而且有三个船头,站了足够多的弓弩手,射出一阵阵密集的箭雨,射死射伤斗舰上的一大群弓弩手,迫得残余的弓弩手们哭爹喊娘,抱头鼠窜,四处找地方躲藏。连尾舱操作橹桨,控制方向的水手也被射死。
小宁号上。
“加把劲!”指挥操作的小头领,向着踩踏轮子的士卒们大声喊。
“嗬!嗬!嗬!”
士卒们呐喊着,起劲地踩踏着轮子。大木轮再次提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