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马家军盘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骑兵作战,机动迅速,战斗力甚至强于国民党中央军。
河西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瘠,西路军补充不易,粮弹缺乏,前途不容乐观。
11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西路军,要求他们暂停西进,在永昌、山丹、凉州一线建立根据地。
实际上这里地形狭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庄零落,居民回汉杂处,实不容易建立根据地。
以徐向前为首,西路军高级指挥员都对中央的这个命令很不理解。
许多年以后,徐向前才弄明白,当时国民党重兵云集陕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的情况极为危急。
中央此令意在摆出河东红军可能渡河向西与西路军会合的假象,使国民党分兵扼控黄河沿岸,陕北红军主力可借机向东或向南突围。
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军苦苦坚守于永昌、山丹、凉州一线。
马步芳见红军在自己的地盘里停下不走了,不由大急,连日驱动马家军向西路军发动进攻。
红军以劣势疲惫之师顽强抗击马家军的攻击,因弹药不足只好用大刀、木棍拼搏。
马家军骑兵众多,忽来忽去,红军困守各个堡垒土围,几乎无日不战,伤亡极大。
这样一直打到12月初,西路军已伤亡达6000余人。马家军死伤也差不多,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战斗渐渐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扣压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发动第二次长征,率陕北的红军主力向南渡过黄河另寻根据地。
西安事变的发生,真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永昌,西路军将士一片欢腾。对面的马家军也有些傻了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遂停止了向红军的进攻。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此后,中共中央在西路军西进还是东返的问题上多次反复,徘徊不定。
西路军不得不在“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苦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至极(徐向前语)”。
结果使得马家军将西路军包围在高台县,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等3000余人壮烈牺牲
西路军一万余人突围后,又被马家军7万余部队围困在倪家营子地区。
当时的局势,正如徐向前所说:“敌人有补充,有后备力量,攻势不是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我们与敌相反,孤军血战,有耗无补,勉力支撑,处境越来越艰险。”
12月22日,中央来电令西路军东返。因这时南京的亲日派已调集大军进逼西安,高呼要营救蒋介石。
红军已和东北军、西北军订立三位一体的联盟,准备联手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中央令西路军东返,意在从西面牵制国民党军,以策应西安局势。
此时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气,西路军缺乏补给,伤员病号又多,大军行动非常不便。
如果回头向东,面对的将是国民党军和马家军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则只有马家军的拦击。
就现时情况而言,向东不如继续向西。
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军只有执行。
正在大军集合的时候,中央又来电,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路军仍执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务。
中共中央的意思还是希望西路军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国共谈判还没有结果,万一不行,中央也好有个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