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最疲软的东汉末年,战争连绵不绝,大汉军队也是胜多败少,只有在面对檀石槐跟羌人的时候,在战争的泥潭当中无法抽身而出。
也正因为如此,大汉才能外戚宦官不断专权,内斗不休,把自己给作死。
“臣明白。”
杨修重重点头,他顺风顺水,对李云义的话格外在意。聪明人都有自己行事准则,做多了,他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世家最重要的不是经学,而是人脉跟长辈的言传身教。
同样的机会,有人脉有经验的人才能拿到。
故而他对李云义的态度不断转变,有了用武之地,便不会处处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琢磨人。
......
洛阳城内,皇城根上。
一处处大院子被修筑而成后,立马成为洛阳官吏工作地点。此次距离原本的皇宫不远,只有一墙之隔。
但只有跨过这一墙之隔的人才知道墙内墙外有天壤之别。
董卓焚毁洛阳,摧毁的是城门民居城防设施,洛阳的轮廓还在,洛阳城中的皇城仍旧伟岸。
但在伟岸后是一片狼藉,被掠夺一空的皇宫除了孙坚抢修后稍微恢复了一点样子,只剩下剩下崇政殿大部与几处偏殿。
荀彧对于宫阙的保护仅仅是抽调十六名侍卫,分为两队,日夜看守进入皇宫的宫门。宫门原本每日落下,日出升起。每日第一个进,最后一个离开宫城的人是黄门侍郎。
故而黄门侍郎也被称作为夕郎。
在董卓入洛阳的时候,荀彧弃官而走,弃的就是黄门侍郎。
前后六年,再度归来的时候,荀彧并无任何情绪波动,他安顿好了司隶校尉的随员后,便一头扎进政务当中。
随着孙策进攻会稽,大量物资不断从青州冀州抽调到了徐州扬州一线。
从几乎每五日便有一艘海船会操作不慎,触礁而毁。到现在,海船触礁之事发生的越来越少。大量训练有素的水手触礁之后,并不会与船一起葬身大海,而是被同行的船只救起来,不断吸取经验,减少损失。
大量人员物资上的损失,并未动摇李云义开展海贸的心。
无他,这个年代并无大运河,南北物资调动极为困难。想让大汉变成一个整体,除了修官道之外,只能发展航运。
要么开凿大运河,要么海运。
后世诸多朝代不愿意开展海运担心的是贪墨,一艘船沉了,船上的货物没了,朝廷什么都做不了。
时间长了,朝廷也承受不起仓中硕鼠中饱私囊,只能用更成熟的运河运输物资,而非海运。
元朝能够海运,大明不能海运,差的不是造船技术,而是海禁,走私,利益集团不带着皇帝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