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上的冲突被人为的遗忘,荀彧很快拿出一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贸易清单。从粮食铁器食盐,到不那么重要的茶叶皮毛等等,都被罗列在白纸上面,决定未来数十年,草原的主人是谁。
远的檀石槐,近的张纯张举都给冀州青州百姓留下深刻印象。数不清的乌桓骑兵在大汉腹地驰骋,劫掠,引爆刚刚消弭的黄巾贼。
青州黄巾由此复起。
正因为游牧民族给大汉带来的记忆太过深刻,无论是李云义还是荀彧,都有自己的理由对游牧民族严防死守,直到他们真正成为大汗的一份子,融入大汉之后,才会放下戒备。
荀彧的思路延续自李云义,在如何拉拢边民一事上面,他颇有对策,边贸从来都不是多数人能够进行的,少量商人才是边贸主力。
草原浩瀚,比中原大地也差不了太少。幽州边贸多集中在几个塞口,漫长的辽西走廊以外,靠海之处也有小规模的集市。来自于密林当中的扶余,三韩,高句丽人将自己积攒的山货,牲口出售给商贾,换来盐巴布匹后,回到山林当中,将自己的货物转手出售给部落当中的族人。
荀彧的目标不是别人,而是这些二道贩子。
无论是大汉还是部落头领,都需要中间商存在。
买办阶级,可以存在,也可以变成有利于大汉的一份子。
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工业,草原人用牛羊皮毛换取更廉价工业品,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不在谈及关于茶叶。齐公想要喝茶,那就让他多种一些茶。茶叶是否能够在北方,乃至草原成为贸易的必需品,不是看茶叶本身,而是齐公是否要大力推广。
......
天刚刚黑,邺城灯火璀璨的时候,蔡文姬继续誉写自己记忆当中的典籍。她记忆当中的许多典籍不在洛阳,而在地方世家的书库当中。
只有等同于仓库的书库才能容纳下厚重如山的一册册竹简。
现在回想,她微微侧首,眸子当中尽是过往朝朝。从江东到太原,再到陈留。父亲没去一处,都有人慕名而来,邀请宴会。每每这个时候,妹妹与自己便在书库当中翻看这户人家的典籍。
不能抄誉,只能墨记在心。
时间长了,她便在脑海当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书库,对比参照,有了旁人所言的“过目不忘”。
只有她知道这一过目不忘来得有多容易,水分多大。
古籍年代越久,字数便越少越精炼。用最少的竹简记录下来最多的东西,是传统。
随着纸张铺满邺城,一本本抄誉,重新编写成册的书籍将书库变成书房。原本能够堆放在一整个屋子的史记,现在只剩薄薄一册,二十万字不少,却也不多。
史记这样包藏私货的书在任何时代都数不胜数。朝廷可以为尊者隐,民间也可以搬弄是非,出口恶气。
文字书籍只是载体,载体背后是话语权的争夺。谁能著书,谁的书流传更广,知道的人越多,谁的威望越大。
孔融一生,最著名,也是唯一一件干成的事情就是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