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的身体有些发胖,但也不是不能走路。
几人走出学校,来到外面的马路上。
“明远,你刚才说的很有道理,你之前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
不过,像今天这样的言论,以后也不会传到皇子皇孙和你的亲传弟子之外的地方。"
走在最前面的朱元璋突然开口了。
朱明远自然能明白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于是道:“臣下令!”
“现在朝廷并没有太平,官绅一起付粮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被搁置一旁,现在科举出了问题,明远,你觉得这次科举怎么样?”果然,朱元璋问道。朱明远。
名单上的学生都不是北方人的事情一直在议论纷纷,朱元璋不相信朱明远没听说过。
朱元璋说完,停下来看着朱明远,期待着朱明远的回答。
朱标也是这个样子,期待地看着朱明远。
其实朱明远心里已经有了打算,毕竟历史上发生过。朱明远已经想好了对策。毕竟,这件事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而且是定论。
“陛下,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在情理之中,但却出乎意料。
首先,明朝北部常年打仗。
从宋朝开始,战乱不断。稳定的时间很少,人们长期流离失所。这样一来,北方学者的质量和数量都远不如南方。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明初有好几次科举,为什么当年有北方人,这次却没有北方人?
大臣觉得这次礼部太不耐烦了。一般来说,乡试结束后至少要留五、六个月,然后再举行普试。
然而,乡试与普试之间的差距只有三个月多一点。可能还有很多项目还没到,试用已经结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朱明远一脸认真的解释道。
朱元璋看向朱明远道:“你说的不错,但问题是,一百多人不可能没有一个北方人,太不可思议了!”
朱元璋也知道南北的差距,也知道北方终年战乱,文人的数量和素质都不如南方,只是他不太相信有一百多人中,没有一个是北方人。
“或许一切都只是巧合,我也刚好遇到了这件事。”朱明远说道。
朱元璋也知道,他这话有些太勉强了。朱明远毕竟不是诸葛亮,他的优势一捏就能测出来。
朱元璋没有再说话,点了点头,朝前面走去。
应天府的街道很宽敞。离皇宫很近。街道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
道路很干净,看不到任何杂物。如有企业或人员乱扔垃圾,一经发现,将由军区指挥部士兵护送上街游行。
只要不是王朝末日,基本上中原王朝还是很重视京城环境的。
虽然他们会试一试,但这样的乱局又发生了,所以应天府的那些学生数量并没有减少。
时不时能看到学生在街上走来走去,但这些学生大多脸上都带着急促的表情。
而且,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南方学员,还是北方学员,都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