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团出征之前,本来秀吉钦派的任务是进攻辽东,试探大明的动向,可由于第四军团的军团长未到,所以只能作罢,任务变成扶住防御京畿道一线,这未到的军团长就是指挥艺术和锅岛直茂并驾齐驱的岛津义弘,而接替他的是太阁秀吉的近侍毛利胜信,此人籍籍无名,唯一值得说的就是他在太阁还名叫木下藤吉郎的时候就追随太阁左右,不过才华平平,到今日也不过是个一万石的小地主,可他却生了一个好儿子,便是日后号称“大阪第一勇士”的丰臣军副总司令毛利胜永(总司令是真田信繁),此正史,不赘言。
第五军团比前四个军团出征还要早五日,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首先占领对马岛,然后突袭全罗道,防止朝鲜军西军和东军夹击北上的第二军团,这支部队共有两万五千人,领军大将便是贱岳七本枪之首的福岛正则,副将分别是长宗我部元亲,蜂须贺家政,户田胜隆,生驹亲正,来岛通之,来岛通总(都还记得大航海时代4里亚洲水域的李梅和来岛家么),基本都是无能之辈,好在福岛正则和长宗我部元亲罩得住,才拿下了全罗道,顺利完成了掩护主力北上的任务。
第六军团共一万五千七百人,是大军中将领指挥水平最高的,士卒战斗力最强的,可惜由于非太阁嫡系,所以未做主力使用,他们便是赫赫有名的西国毛利军,统军大将就是小早川秀秋,不过只是挂名,他到了名护屋城就留下了,代替他实际指挥的就是他的养父,已经归隐的小早川隆景,而第二副将便是整个九大军团超级能打的另一人(锅岛直茂是一个)立花宗茂,此人乃是大友家第二猛将高桥绍运之子,原名高桥统虎,又是大友家第一猛将立花道雪的养子,和别的废物养子不一样,他竟然身兼两大猛将之长,文武双全,统兵有方,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只有四岁时候就能熟练掌握剑道,膂力和一般十岁孩子相同,有霸王举鼎之势,难怪高桥绍运为了他,不惜牺牲性命,现在天道循环,假以时日至今,他果然成长为国之长城,现在已经是九州十三万石的大名,振兴了高桥氏和立花氏两门。
第七军团,第八军团,第九军团在前六个军团各自到位,已经纷纷取胜后才开赴朝鲜,性质和旅游一般,其统军大将也各自都是不会打仗的,其中第七军团共三万人,大将毛利辉元,第八军团一万人,大将宇喜多秀家,第九军团一万一千五百人,大将羽柴秀胜,是关白羽柴秀次的亲弟弟,由于关白秀次是自家人,所以太阁有后的传闻他知道的最早,这个看似癫狂实际有心的关白生怕太阁对自己不利,于是恳求太阁派自己弟弟出征,希望能借此立功,将来封赏土地,若一旦翻脸,也有个外援,可惜天意要灭秀次,他好容易求下来的这个恩旨才享用了一个半月,到达朝鲜半岛的羽柴秀胜就因为水土不服,在军中熬了五六天后病逝了,而他的一万多人也顺势被宇喜多秀家接收,丰臣秀次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整个战争的进程,实在太过顺利,汉城陷落后,朝鲜举国崩溃,李氏王朝搬迁至平壤打算和谈,可还没商议出个让步条件,黑田长政的部队已经抵达平壤南面的开城,眼见要被擒了,李氏王朝又拖家带口的往义州赶(鸭绿江),最后实在无奈,李氏王朝终于上表大明天朝,希望明朝尽快出兵,襄助小弟弟。大明朝接到求援信的时候,已经是10月左右,此时李氏王朝的所有公卿和王室在义州已经受苦受累一个多月了,但是大明天朝发扬人急我不急的精神,按照以往的规律,任何事情都会分裂成两派意见不统一。
就在这个孙传庭,洪承畴,周延儒一起出生的年头里,明军大败于娄山关,东北努尔哈赤则战胜海西女真,一统黑吉,可谓是内忧外患,时任内阁首辅的王锡爵和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正为了皇帝不立太子之事闹得水火不容,神宗暖阁独召王锡爵,应对三子封王之策,王锡爵和申时行采取的是一般的“上奉皇命,下和众臣”态度,可惜此人气量狭小,远不如申时行豪儒风范,所以每每不成,这便同意三子封王后,遭到东林党唾弃,结果一纸公文送到,朝鲜竟然已经沦陷,皇室打算入明苟延残喘,王锡爵以为这是朝鲜诡计,实在是和倭寇联合,打算诱大明主力入朝而后全歼,再图大明,掌握公职近半数的东林党人闻讯后,本着“你反对我就坚持”的高风亮节,上书朝廷,希望王锡爵仔细揣摩,莫要一时大意丢了朝鲜属国,王锡爵不通军事,只好催促李成梁入京述职议事,又因为其子李如松正在陕西督剿叛乱,东北防务空虚,只好调江浙兵北上,就这一手当时看并不高明的拆东墙补西墙,竟然成为了日后左右整个朝鲜战局的关键一步。
李成梁坐拥辽东数十载,可谓位高权重,且其为人骄奢淫逸,部下贪赃枉法不计其数,不知道朝廷是否要借机软禁他,李成梁就不敢入京,只上书朝廷,说辽东确实多战乱,耳闻日寇已经逼近义州,大有或图建州女真,或图辽东之意,王锡爵掌管府库钱粮,知道此时国库虚耗殆尽,正上下为难不知该如何进退之际,那位挽救朝鲜半岛的大神主总算现身了,明神宗朱翊钧于朝堂之上力排众议,一锤定音道,“发兵朝鲜!”
有了皇帝的旨意,王锡爵不再犹豫,马上命令山海关副总兵祖承训先期赴朝,另上奏征日所需兵马钱粮,祖承训得令后,和义州李氏王朝接洽,当时的国王李?信誓旦旦的告诉祖承训,平壤有倭寇...一千人!祖承训考虑到倭寇战斗力强,自己手下多是城防军,于是谨慎起见,以五倍于敌起兵,共五千人,骑兵两千步兵三千,渡过鸭绿江,收复平壤,一路上祖氏骑兵未遇任何抵抗,一路杀到平壤城下,然而就在祖承训打算攻城之际,突然城上冒出不下五千铁炮手,对着祖承训的骑兵就是一阵射击,铁炮过后,近半数骑兵战死,此时城门大开,一万五千名洋军从城中杀出,瞬间就冲散了随行而来的朝鲜志愿军,并带垮了大明部队,一阵乱战后,游击将军史儒战死,祖承训身负重伤,带残兵几十人逃离了战场。而最让祖承训气愤的是,朝鲜军不但帮不上忙,他自己身上所中的数箭,竟然还都是朝鲜制造,也就是说朝鲜军的弓箭都招呼到了明军身上。
负伤回家休养的祖承训把这些消息都上奏了明神宗,明神宗见信后思索了整夜,最后叫来了兵部尚书石星和兵部侍郎宋应昌,三人决议之后,因为考虑到日寇的火器水平之发达和战力之勇猛,决定把前期调往辽东代替防守的南军抽调往朝鲜抵御日寇,另外还有南京留守的火器营和北部三省的精锐,人数大概在五万左右,对外号称十万,另准备粮草二十万担,一同运往朝鲜,这其中由王锡爵无意下调到辽东,此时意外要派往朝鲜的便是赫赫有名,以打倭寇为看家本领的戚家军,而除此之外的另一支主力,就是接到召唤,正日夜兼程从西北赶往东北的李如松,和他的辽东铁骑。
然而年底天冷,且东北已覆盖大雪,如何能够拖住洋军,让洋军在冬季不发动攻势,坐等大明主力部队集结到鸭绿江呢,君臣三人犯难了,要说和日寇打交道,除了戚家军的拳头和刀剑,还真没别人,但让他们砍日寇可以,谈话就万万不能了,苦思冥想片刻后,突然石星说出了一个人选,此人祖籍浙江,世代经商,父上还有功名,出生于倭国的界港,精通日汉两文,且生性圆滑,最适合两头说合,朱翊钧兴致勃勃的问道,“卿荐何人?”石星于是说出了改变丰臣秀吉乃至中日朝命运的三个字,“沈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