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生性善良,但是做事却很有决断,从刘宇这里讨到计策后,当下马不停地的回道东宫写起了奏折。
负责给太子上课的宋濂,来到太子东宫,见朱标这副严肃的模样,赶忙上前查问。
“太子,圣上命你监国,你可有谋略?”
“有!”
太子朱标放下手中的毛笔,恭敬的回复道:“我施政的大方向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恢复生产,让天下百姓开垦荒田,尤其是要劝说父皇减免赋税,据我所知,扬州城的税格外厚重,当地百姓甚至连上好的水田都不愿意种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弊端,虽然短时间没有影响,但是以后民怨肯定越积越多,对大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宋濂眼前一亮,惊喜的问道:“太子你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这个计策是你自己想的,还是有人向你献策?”
朱标没有隐瞒,大大方方满脸坦荡的点头说道:“今天上午我去了一趟书院,这是刘国公给我提的建议。”
“扬州城的百姓早已有怨言,大家虽然清楚,但是没人敢触怒龙颜,都知道那是令皇上伤心的地方,不过太子你能看到这个问题并且勇于上报,这就很好,别的不说,扬州城的百姓绝对会对你感恩戴德。”宋濂满脸欣慰的抚着自己花白的胡须,开口赞叹道。
朱标本来对刘宇提的这个建议还抱有怀疑的态度,现在看来连自己的老师都赞同说明刘宇的计策没有任何问题,他当即振奋精神,坐在桌子旁,提起毛笔急忙说道。
“既然老师你也认为这个主意好,那我现在就写奏折上报父皇。”
宋濂哈哈一笑,撸起袖子,豪迈的说道:“这种事情怎么能少得了我?来来来,老夫和你一起联名上报。”
有了老师的加入,太子朱标心中安定多了,当下写好奏折之后,署上自己和老师宋濂的名字,便揣着奏折前往御书房。
朱元璋今天格外清闲,既然决定要让太子监国,那天下间的事务都由百官送到太子面前由朱标处理,他这个皇上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
一口浓茶下肚,朱元璋放下茶杯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突然变得感叹起来,时间过得可真快,自己领兵起义,至今整整已有二三十年了,原本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现在两鬓斑白。
“陛下,太子求见。”老宦官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
朱元璋有些意外,自己刚刚放权一天,太子就来找自己,这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他当下不敢怠慢,干忙打起精神,大声道:“喊他进来。”
朱标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迈步走了进去:“拜见父皇,这是儿臣写的奏折,请父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