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甘露殿。
李世民高坐御案之后,手捧一则奏书,眉头紧锁。
阶下,长平郡公张亮和盐泽道总管高甄生二人,并肩站立,默然无声。
良久,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砰得一声,把手中的奏折摔在了御案前的地砖上,吓了张高二人一跳。
“岂有此理,朕这里不过才刚刚接到奏疏没几天,远隔千里的诸将就已经知道了实情。他们的消息还真灵通啊。”
“若非今日张卿你将此信呈上,朕哪里敢相信,朕一直信任的臣子们,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揣测朕的心思。”
李世民面色铁青,心情坏到了极致。
张亮故作不知道,上前说道:“不知候将军信里都说了些什么,令陛下如此不悦。候将军是微臣故交,即使有错,想必也是无心之失,还请陛下给他一次澄清自己的机会。”
“你自己拿去看看吧,朕要如何对待他们,他们才能心无旁骛的为朝廷尽忠?”李世民愤然道。
张亮慌忙捡起地上的奏折和书信,展开来装腔作势的看了一遍。脸上登时装出一幅大惊失色的表情,那演技简直可以登台亮相了。
“微臣情知此时乃是敏感时期,但凡西北诸将与微臣的书信往来,微臣都不敢自专。必先请陛下过目。没想到老友心思如此深沉,竟会为了代国公探听陛下的圣意。”张亮厚着脸皮感慨着。
一旁的高甄生心里不由得一阵窃喜,连忙上前道:“候君集为李靖麾下副将。他的一言一行,必定是受了李靖的指使。李靖派人打探朝中消息,心存观望,分明是有不臣之心。前日大理寺来报,代国公夫人已独身一人离开了长安不知去向,如今就剩其子李德謇尚在京中。人证物证俱在,还望陛下火速下旨,将其子拿下,并速招李靖还都。若李靖还存着观望之心不肯回来,则恰好能证明其反迹已现。若他遵诏还都,则正好将其一举拿下,再慢慢审问。”
李世民眉头紧锁,征吐谷浑诸将士,都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五路大军,合计不下二十万。
这些人大都与李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连,对李靖的治军能力颇为拜服。特别是候君集此人,更是与李靖有师徒之名,朋友之谊。
若这些人果真铁了心跟随李靖,以李靖的能耐,想要推翻李唐,也不是不可能。
更何况,西军乘胜利之威,又拥有当今天下最为先进了神机营。李世民不敢想象,若这件事真的发生,自己该当如何应对。
帝国的命运不能夹杂一丝的侥幸,尽管他心里有六分把握,李靖不会反唐。可耐不住心中的疑虑,不觉就想起了自己父皇,太上皇李渊当年的经历。
身为大隋的唐国公,李渊可谓位极人臣,荣耀已极。当年天下各路反王闹得沸沸扬扬,大隋已处在风雨飘摇之际,李渊仍然不肯举起反隋义旗。
奈何部下们耐不住寂寞,想要在乱世中博一个千秋功业,青史留名。
李渊成功的利用了诸将迫切的心情,顺水推舟,在部下们三番四次的拥戴之下,才举义反隋。
当年太上皇若再有迟疑,诸将必定会做鸟兽散,不复再为唐国公效命。
征西诸将会不会效仿当年,李靖又会不会被逼上绝路,不得不顺风而下?
李世民愤怒了,他好不容易才从太子李建成处,夺得了太上皇与自己打下的大好河山,岂能再让这大好河山陷入动荡,甚或易手他人?
他心中的那根弦越崩越紧,脸上现出杀伐果绝的威严,正要开口说话,忽然见中贵人王德迈着小碎步,进了殿内。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心中一团乱麻,但想太子刚好此时到来,不如就把这件事拿来考考他,看看他到底有何应对之策。
不一会儿,太子便快步进了甘露殿中。
“儿臣拜见父皇。”李承乾恭谨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