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以手虚托,示意他们起来,连声道:“卿等壮心可嘉,然远征高昌,文臣们所言也不无道理,还是听辅机把文臣们的意见总结一番,咱们议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再定西征主将人选,诸公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各位国公纷纷起身,环列沙盘左右。
就听长孙无忌朗声说道:“文臣们所言也不无道理,想那高昌王国,距我大唐长安四千五百余里,中间多有高山险阻,大河拦路。更有千里戈壁,数百里黄沙。其间人兽皆无,饮食无济。最快的战马也要三个多月,才能穿越重重险阻,到达其国边境。那时人困马乏,补给皆无,伐之不易。更兼高昌四战之地,广漠高原,四面无险。我军即使占领其国,也恐难久持,若要驻军于彼,军费恐怕更是个无底洞。综上所述,文臣才得出不可轻伐的结论。若伐高昌,劳民伤财,又不能久守其地。若遣使议和,则花费不及十分之一便可收功。二者相权,文臣们且以为,陛下当作议和之想。”
待长孙无忌说完,李世民故意沉寂了片刻,才说道:“诸国以为文臣的建议可取否?”
“陛下,微臣不敢苟同。高昌国虽离我国有四千五百余里,又远隔重险,但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已扼住了我大唐与西域诸国交流的咽喉。我们此次妥协即使能令高昌退兵,也必令他们小视我大唐,以为我们顾忌几千里险阻,拿他们无可奈何。他们今后必定变本加厉,向我大唐索要财帛。我朝若是不许,他们必定还会故技重施。既然早晚都有一战,不如就趁此机会,一战灭了他们。也让西域诸国看到我大唐维护商路畅通的决心。”英国公李绩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李世民闻言,连连点头赞许。
宿国公程咬金左右看看,急切道:“我等都与英国公想的一样,陛下也就不必再谈战与不战的问题,干脆就谈谈派谁作主将得了。我老程都快等不及了。我那柄板斧,这些年来闲得都快生锈了,这次还望陛下给老臣这个机会。”
程咬金周围,几位国公爷哈哈大笑。
李绩看了看程咬金日渐宽大的腰围,不无讥讽的说道:“咬金,你那肚子都快赶上十分怀胎的孕妇了,还能上得了战马冲锋陷阵吗?老不以筋骨为能,我看你还是呆在长安,替陛下练练兵更为合适。”
“老家伙,我老程还能开三石硬弓,板斧使得更是出神入化,新近又得高人指点,悟出了第四招,如何就去不得。”程咬金不服气的叫骂道。
李世民脸上难得露出笑意,说道:“这次远征高昌可急不得,朕要寻一位心思缜密,而又极富耐心的主将,你这脾气首先就不合适。还是把机会让给其它人吧。”
程咬金作先锋还行,善于突击。这种慢工细活,需要一位有城府的人来,才是最佳人选。
李绩和侯君集二人,都有此才干。若是卫公李靖在此,则非他莫属。
只可惜卫国公已被上次的谋反诬陷,弄得淡泊了名利之心,自返回长安以来,便辞掉了身上一切实职,称病闭门不出。
候君集见陛下的眼光时不时落在李绩和自己身上,心下会意。
如今他在洛阳和南方十二城中所干的那些龌龊事,皆已被人识破。
他虽然不敢确定,到底是谁识破了他的勾当。
但他知道,早晚有一天,这件事情会闹到陛下面前。
他急需要这次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功勋。
只有这样,日后自己勾结摩尼教练兵的事情败露之后,他才有活下去的资本。
更何况这种时候,只有手握重兵,才能让他重新找回那种来之不易的安全感。
“陛下,臣愿请旨出战高昌。”侯君集倒身下拜,言辞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