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于杜两人终于抓到点把柄,劝太子主动承认错误,并上书李世民,说有人暗中阴谋陷太子于不义。
东宫这些事甚为私秘,像称心立灵位这种事情,都是偷偷在太子的卧房中进行,外面的大臣们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呢?
李世民秘密令人调查,线索很快就指向了韦妃的手下在东宫的线人。
韦妃的侄女是魏王李泰的王妃,韦妃自然是向着魏王的,这一点朝中上下尽知。
李世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自己疏忽了。
自己只叫人监视太子,却疏于对他的管教。而让有些人看到了机会,想趁机摆太子一道。
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于甘露殿中商讨对策。
“辅机啊,你看出来没有?这是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在阴谋算计太子啊。”李世民心情沉重的看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所言虽然不差,但人常说,物必自腐而后生虫。若太子德行无亏,这些人又哪里找得到构陷太子的机会呢?不管怎么论,也必定是太子失德在先啦。”
“圣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你这个舅舅是在打我的脸啦。以你之见,该当如何教育太子?朕给他请了天下最好的老师,这些人哪个不是名宿大儒?朕还要如何待他?”李世民怒其不争的瞪着虚空,仿佛李承乾就站在他的面前。
这件事既然上升到了储位之争的层面,李世民也不便遂了某些人的心意。因此,不仅没处罚李承乾,反而派了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以此向外界明示,他李世民没有废太子之心。
不久魏征病重,李世民决定亲自带着太子到魏征的府邸探望。
父子二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
特别是在这一连串的事故之后,父子二人的心情都十分复杂。
见面安排在四海池边的临湖殿中。
父子相对而坐,屋内只有他们两人。
李承乾为父亲的绝情伤心不已,李世民为太子不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而大失所望。
父子相对无言,难免言辞过激,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父亲对儿子的鞭策。
“朕十六岁便纵马提枪,纵横南北,历经大小三百余战,才打下了大唐千秋基业,万里河山。将来这一切,还不都是要交到你手里的?父皇对你有所期许,也实在是因为,社稷之重,重于泰山。守成有时比开拓更难。纵观历史,皇帝一旦安于享乐,江山就离分崩离析不甚太远。朕对你,是爱之欲深,责之欲切,望太子能够领会朕的一片苦心……”
李世民语重心长,李承乾却大有昏昏欲睡之感。
又摄得父皇的威压,不敢真睡,只得神游天外,只当是耳边刮过了一阵轻风,转眼就给忘得一干二净。
韦妃在宫里听说,圣上不仅没处罚太子,反而给他请了新的老师,更是抽出时间亲自教导太子,与太子一同去了魏征府上。心里老大不高兴。
同时也警觉了自己的眼线可能被圣上发现,从此按兵不动,轻易不敢再招惹东宫。
不久,魏征逝世,李世民心情沉痛,废朝三十日,以示悼念。
太子李承乾却大喜过望,从此少了一个在他耳边念经的老夫子。
太子胡作非为,不思进取,长孙无忌等人看在眼里,逐渐对这个外甥失去了信心。
长孙无忌一向钟情于晋王李治,喜欢李治多过李承乾。
李治上次中毒,就是因为长孙无忌的进言,而被李世民留在了宫中,由李世民亲自抚养。
眼见太子失德,东宫储位不稳,长孙无忌忍不住起了废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