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牟不再多嘴的话,今天发生在春明门前的事,就只有蜀王李恪一人知道。
李恪深知夜长梦多,听到孟府的人传来消息之后,就起了个大早,与孟府协调了一个应急方案。
此刻,浐河边上,人声鼎沸,马声嘶鸣,所有的乡丁们居然都在拔营。
他们喂给马最好的豆料,给马儿穿上马鞍,收拢帐蓬,清点器械。
一身戎装扎束的整齐利索,长枪和刀剑都抹的油光锃亮。
几乎与此同时,东边数里之外,襄国公府的商队正将一车车补给缓缓不断的从灞水沿岸的仓库里调拨出来,运到灞桥桥头集结。在那里等待大军前往。
如此盛况,让一路前来长安的商旅们纷纷侧目,猜测着朝廷又将对山东有什么大动作。
乡丁们都是行伍出身,动作麻利,毫不拖泥带水。
仅仅半个时辰之后,上万人就排成了整齐的长队,陈列在浐河沿岸,好似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
龙头的位置,身披银甲,头戴银盔的蜀王李恪大手一挥,高声喝道:“出发。”
万人长队便在行人好奇的目光注视下,流入官道,徐徐向着东方的函谷关而去。
李恪的身后,左右除了两个王府侍从,紧跟着的,就是满身血痂的孟铁柱和曾经的带头人孟天德。
孟铁山伤势过重,还在长安东市的某个医馆内养伤。
不过,有孟家人的庇护,在长安地界上,没有人能拿他怎么样。
而长期滞留在春明门外,才是比身受重伤更加凶险万分的事情。
听着大军轰隆而过的马蹄声,孟天德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
眼前这位蜀王殿下,已经向他们承诺,一定会带着他们追上皇帝的车驾。并请求皇帝接纳他们,赦免他们,把他们编入征辽的队伍中去。
还未曾出发,身上就已经背负了沉重的罪名,这是乡丁们谁也没有想到的。
陛下三日后就将起程东行,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也根本来不及细想。
长安到洛阳,陆路足有五六百里之遥。
人马晓行夜宿,从不惊动当地官府。
等到第三天的时候 ,蜀王李恪同时收到了来自长安魏王府和来自洛阳的书信。
斥候往返,刺探消息是出兵前的常规安排。
因此,大军未动之前,李恪就已经安排了人手,快马赶往洛阳,将消息送到御前。
而长安城魏王府,一定是得到了春明门守将的通报,或者屯卫军在乡丁中的卧底发回的消息。
想要肃清队伍中魏王的卧底,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蜀王李恪也只能当机立断,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就宣布拔寨起行。
事实证明,如此安排是正确的。
长安方向若想再又动作,无非就是敦促他带人折返。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恪当然不会傻到任他们拿捏,不然也没有胆量,领着上万无名无份的乡丁出征。
如今,这支强而有力的有生力量,对于朝廷是福是祸,全系于李恪一身。
有此胆魄的男儿,恐怕放眼天下,也没有几人。
朝廷随时都可以用一顶擅自募兵,意图不轨的帽子,把他和他麾下这上万士卒打入无间地狱。
而这正是虎视眈眈的魏王李泰最想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