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军主力在辽东城经过半月休整之后,再度拔营。
在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的率领下,迅速攻占了高句丽白岩城,盖牟城。
李世民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分别指派将领镇守。
御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
与此同时,唐将李绩接到探子来报: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唐军震动,高句丽安市城内守军同样得到消息,军心振奋。
高延寿与高惠真的到来,宣告着唐高两国战事进入关键性阶段。
也同时宣告着高句丽朝廷内部,对于共同对抗大唐已经达成了共识。
李世民亲率中军两万人马,与李绩的主力军会师于安市城外。
大唐中军营帐中,李世民高坐主位,扫视阶下诸将,心情振奋的说道:“朕一直担心,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不肯来。现在他们不仅都来了,还带来了高句丽压箱底的十五万摩羯兵。此役是我大唐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若能一举歼灭这股援军,高句丽余下的城池,便不足惧也。你们都说说,该怎么把这些摩羯兵的尸体留在安市城下?”
北线主将李绩出班道:“启禀陛下,末将以为,此役不仅是我大唐千载乱适的机遇,也是我大唐自立国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方兵力不及敌方一半,若要力敌,日恐自身难保。只有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切断安市城与外界的联络,不使高延寿的摩羯兵有靠近安市城的机会,此战才有胜机。否则,只要安市城的守军看到了摩羯兵的影子,这城定然无法攻取。若是再让延寿,惠真二将率部突入城中,那咱们必败无疑。”
“大将军说的好啊,此战的重点就是要让安市城得不到救援。而要让安市城得不到救援,就必须把这股援军打掉。但他们有足足十五万人,咱们加上神机营,也才只有七万余人,是不及敌人一半。况且我们是攻方,敌人是守方。安市城城高池深,没有一幅好牙口,是很难啃得动这根硬骨头的。”
“以朕之见,此次会战,我们即想攻城,又想打援是不现实的。肯定会两头无望。是攻城为主,还是打援为主,朕想听听各位的意见。”
李世民在身前的沙盘上谋划完自己的方略,抬眼看向诸将,等着他闪发表意见。
诸将个个低头沉思,内中只有孟凡一人,眼神坚定,定定的看着沙盘上的安市城,抿紧了刚毅的嘴角。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他一人知道,安市城将会是唐军此次征辽的转折点。
历史上,唐军久攻安市城不下,直到冬季。最终因粮草不济,而不得不搬师回朝,功败垂成。
唐太宗李世民耀兵于安市城下,率部退回了关中。
从此以后,这位一代圣主的脚步,就再也没能踏上辽东这块土地。
直到高宗皇帝时期,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大唐才真正完成了统一大业。
如果安市城拿不下来,历史便会以他原本的轨迹,继续向前。
孟凡的思绪陷入了沉思,我的到来,到底改变了大唐的什么?
我好像什么也没改变,又好像什么都已不同。
若安市城仍然如历史记载一般,挺过了这次征伐,那么已经倒台的晋王李治,会不会被李世民重新启用,而李恪会不会因为什么缘故而突然遭贬呢?
李世民目睹了孟凡眼神里的恐惧,不觉好奇心起,沉声问道:“附马似有不同意见,不如说出来,大家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