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皇帝还顾念着自己一家的恩情,没有将他斥离。
“你今后告老还乡的奏折,倒是提醒了朕,朕老了,是该到了立太子的时候了。你是朕的至亲,别人在太子人选一事上,向来都畏畏缩缩,只有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说说,朕该立哪位皇子为太子,以继承我大唐万代江山?”
李世民正视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心想,那还用说吗?如今你成年的儿子中,就只剩一个蜀王李恪最为贤德。
其余非弱即小,不堪大任。当然就是李恪了。
他心里虽然作此想,嘴里却不肯说出来。
只因脑中还有一丝怨怒,始终觉得朕下对魏王处置的太过。
如果没有夜袭魏王府,魏王的那些过错,完全可以自圆其说。
虽然他有失察之责,但哪个当太子的是一开始就会的。
皇帝万全可以给他再请名师,善加调教。假以时日,以魏王的悟性,也不是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君。
可皇帝显然并不属意于魏王,因此匆匆寻了一个过错,就把魏王给打发了。
如今,陛下还要自己亲口说出那个名字,未免也太残酷了些。
“立太子之事,责任重大,老臣不敢多言。但老臣只有一句进言,既然陛下暗中考较了魏王的才德,那么最好也用同等的考验加诸于其它皇子,如此,才能令天下人信服。若是厚此薄彼,不免会使人心生犯忌,于国不利。还请陛下圣裁。”
长孙无忌话里有话,低眉顺目,轻描淡写间,又把问题丢回给李世民。
李世民暗自发笑,嘴上却说道:“就依你,辅机呀,等蜀王一到,就由你亲自选个时间,朕与你一道去,神不知鬼不觉,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暗自得意,心底再次升腾起一点希望。
如果蜀王李恪的府上也查出了什么问题,那么东宫之位到底会花落谁家,还未可定。
到时,几位皇子身上都有过犯,那就矮子里面挑将军,几人再来公平竞争。
这场夺嫡之争,就算再次回到了原点。
蜀王李恪是何性情,长孙无忌已经于高句丽前线有所了解。
但其德行如何,还得从私人生活中去发现。
毕竟一个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是他最真实的状态。
长孙无忌不相信,一个皇子,从小有权有势,德行又能高尚到哪里去?
如果在他府中,能查出一两个宠臣悍奴,在外为非作歹。或者王爷本人有什么不良嗜好,都是将其打下神坛的最好砝码。
怕就怕什么都查不出来,或者此人真的就是个志向高洁,自律能力极强的皇子。
既然陛下已经答应下来,他心里的一块大石也总算落了下来。
接下来,他就要给蜀王李恪准备两道题目,以防万一。
万一这位蜀王殿下果然特立独行,或者仅仅是突袭王府之日没能从中发现什么不妥,那么这两道送命题,就极有可能让他形象尽毁。
不觉三日很快过去了,征辽诸将终于得胜还朝,大军开到了长安城外。
皇帝命令全军将士们驻扎在城外,等侯论功行赏之后,再各自回乡。
蜀王李恪自然也在军中,到了长安城下,便带领着王府护卫匆匆进了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