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愿随陛下,赴汤蹈火在怕不辞!”
李世民颇为欣慰的点了点头,忽然发现群臣之中似乎是少了一个人。
不看不打紧,仔细一看,他才发现,那位没站出来的紧要人物,正是附马都尉孟凡。
附马都尉可是前次征辽的大功臣。
兵部将上次征辽的功绩薄早就呈了上来。
但李世民却迟迟没有批复。
就是因为这个大功臣暂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排。
他本想这次出征,一定要把这个难题带在身边。
神机营表现出的强大的战争力,已经深深的刻入了他的骨髓。到现在,一天不看到神机营在身边,他甚至开始有些焦虑。
“附马似乎不愿再替朕分忧,不知为何?”李世民冷着脸,看向躲在群臣身后的孟凡。
孟凡只得出班道:“陛下误会了,微臣至所以没有站出来,并非微臣不愿为朝廷出力。而是因为,微臣以为,陛下不宜再劳师远征。高句丽经过去岁的打击,已经实力大减。但高句丽人民的斗志,却也由此而补激发了出来。
如果陛下今年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人必定感到十分义愤,觉得陛下仅仅是因为想要得到高句丽的江山,才如此迫切的攻打他们。如此以来,他们必定万众一心,使我征辽大计大受阻碍。再者,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如此,几年之后,方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
群臣沸然,长孙无忌出班奏道:“附马都尉所言极是,陛下去岁才刚还朝,今朝又要劳师远征,未免太过辛苦。如今高句国虽有恢复,但他们还远没有恢复到去岁攻打新罗国时的水平。兵员方面更是损失惨重。只要保持去岁定下的方略,不断派偏师进行袭扰,高句丽国定然会日渐疲敝。待到其衰落到一定程度时,朝廷再大举进攻,定能一举而攻克整个高句丽国。”
“臣等附议。”一班文臣武将纷纷附议。
皇帝见朝堂之上,少有的达成了一致,遂采纳了孟凡的建议,领会其要旨,决定再度出兵攻打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春三月,李世民命牛进达和李绩,分别率领大军,由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
李勣率军渡过辽水,直取南苏。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由海路直入高句丽腹地,向石城方向穿插。
两路大军果然如同孟凡预料中的一样,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每到一地,高句丽守军多背城而战,与唐军力拼。
经过艰难的苦战,李绩军拿下南苏等三座城池。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一路打到高句丽腹地积利城下,高句丽一万守军出城迎战,被李海岸击败,斩首两千级。
其次袭扰,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在高句丽境内,并没有发现火枪兵的踪迹。
军报传回长安,朝堂上一致认为,高句丽军中不可能有火枪。
但孟凡自始至终,都持怀疑态度,总觉得这次对高句丽采取的行动,太过于顺利。更像是高句丽一方故意示弱。
数战失利之后,高句丽核心政权终于发生了动荡。
据打入平壤城中的探子传回的消息,接边的战场失利,使得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威信日衰。
太阳王高藏趁机联络父王旧部,以莫离支渊盖苏文督军不利为由,将其革职查办,软禁于其府中。
高氏王室重新收回兵权,欲向大唐求和。因此任命太子高崇为高句丽新任莫离支,代表高句丽王朝入大唐朝廷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