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黑白两方撕杀正憨,颇为引人入胜。
李世民不一会儿就看进去了,心里也不禁跟一方的棋手保持同步。
本来他与一众看官们都以为,白子即将获胜,哪曾想,最后时机,黑子却突然反败为胜,以一子之优势,险胜白子。
一局终了,获胜方讲解取胜之道。
这是一位长相白净,脸庞稚嫩的少年书生。
只见他收起折扇,潇洒的说道:“在下此局至所以能够反败为胜,全在一个势字。世有势、法,术三道,势之一道,最为高妙,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处处得见胜机。白方术胜于我,手法也颇为老道,输就输在不明趋势,对事物未来的发展缺乏了解。就像是此次我大唐攻伐高句丽一战。虽然我方兵员不及高句丽多,将士们的战场适应能力,也不及高句丽本土之兵员。但我大唐却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军得胜还朝。为何?正是因为我朝君臣为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则自然事事顺遂,节节胜利。相反,高句丽人却企图靠攻占友邦,强行壮大国力,与我大唐抗衡,实在是看不清形势啊。”
少年书生侃侃而谈,意气风发。
李世民听了也止不住在心里默默赞许。
虽然这少年言过其实,有些夸夸其谈的成份在里边。但他总体所阐述的观点,却是无可厚非的。
襄国公似乎也有过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我朝战胜高句丽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如今世界大势,都是向往大同,向往和平。
经过五胡乱华上百年战乱,百姓们期盼得到的,不过是太平的日子,至于谁当皇帝,早已不再重要。
只要大唐能够给高句丽百姓带来和平,高句丽人的斗志便会很快消磨。
但渊盖苏文显然看不清这一点。
他一直以为大唐的强盛,是靠四处攻伐取得的。
因此高句丽要想强盛,强大到能与大唐一较高低,就必然要走大唐的老路,对外攻伐。
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唐真正的强大,并不来源于征伐,而来源于博大的胸怀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大唐灭突厥,是因为突厥人对大唐边境无休止的掠夺。
为使大唐连城百姓能够过上安乐日子,也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李世民才决心灭掉突厥。
因此百姓人人争先,自发从军抗敌。
后来,唐又征吐谷浑,也是因为相同的原由。
征高昌,则是在为高昌国无端阻断了我大唐西域的重要商路。
征吐蕃国,则是因为松赞干布的野心和狂妄。
大唐何曾主动侵入过任何一个和平的国度,并将其灭国?
因此,说大唐是顺势而为,颇为洽当。
而高句丽就大为不同了,渊盖苏文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就擅自对新罗动兵,实非明智之举。
“好,说得好。不仅这打仗如此,做买卖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能顺势而为,则必定日进斗金。列位看看这天香楼,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天香楼主完全顺应了大唐的发展趋势,才能如此迅速的崛起,虽然他做买卖的手段也十分高明,但若没有这个大环境,也是绝难在长安站稳腿根的。”
商人最忌讳的就是动荡的经营环境,真要是在那种环境中,天香楼是铁定做不到今天的规模的。
见众人都不约而同的谈论起附马都尉来,李世民不禁要问,那朕到底在不在趋势之中呢?
如果在,朕又是在什么人所创造的趋势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