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抗严寒,雪地行军的方案,孟凡早就在脑子里过了千百遍。
早在出征辽东之前,他就已经全面考虑过这些即将面临的问题。
大军来到辽东,最难面对的考验,毫无疑问便是辽东的极寒天气。
对于东北这种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处于冬季的地方,如果无法克服严寒,就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征服高句丽。
历史上的唐灭高句丽,历经两代君王,用了十几年时间方才达偿所愿,最能说明问题。
唐军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就必须找到克服严寒的方法。
而在古代这种抗寒装备极其简陋的环境下,想要做好这一点,难度可想而知。
孟凡心中最已盘算过,觉得此次东征最稳妥的办法,莫过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打仗打得不尽是军队,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唐军并不比高句丽军着,却也不比高句丽军强多少。
但大唐的国力,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高句丽所能望其项背的的。
只要唐军死死的盯住高句丽不发,不让其有喘息的机会。
高句丽的覆灭是可想而知的事。
因此,唐军只须不断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在东北前线站稳脚跟,像一枚钉子一样,楔在高句丽的门户上,高句丽的覆灭便指日可待。
具体的打法无非就是四个字:秋守春战。
一点点蚕食高句丽的地盘,使其无法得到休养生息。
如果按照前隋征伐高句丽的打法,大军春来冬去都是成本。
时间全都折腾在了行军途中,还很容易被敌人所乘。
不如把行军成本和时间成本,全都转化为空间上的成本。
大军春天进攻,扰乱高句丽国的生产,而在严寒的冬季,也不退缩,与高句丽形成对峙局面。
到了冬季,不尽唐军不利攻城,就算是高句丽兵,也是没法冒着极寒温度对唐军行成实质性的威胁。
因此唐军在前线收复的城池,其安全性也是很高的。
只要挺过了漫漫冬日,来春再大举转为攻势,也就更加节省成本,效率也更高。
这一方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让唐军在这种极寒的条件下,留驻此地。
而要留驻在如此寒冷的地方,防寒保暖就成了战略必要。
李世民听了孟凡所言,深以为然。
但他心中也有与孟凡同样的疑问,因此说道:“附马所谋倒也合乎情理,只是辽东苦寒,我大唐将士恐难久留,如之奈何?”
如果做不好防寒措施,大军就很有可能面临大幅度减员和士气受损的局面。
那时,别说打仗了,到了来年春天,自保恐怕都会成为奢望。
依靠燃料取暖,足不出户肯定是不现实的。
作为两战胶着的战场前线,冬日虽然不大可能遭受攻击,却也不能荒废操练。
所以大军日常的巡逻,警戒和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能有足够的衣物御寒,但即使十分厚重的棉袄,在这种极寒之地,也收效甚微。
大唐的士卒们,还是会感觉到刺骨的寒冷,被大量冻伤甚至冻死也在所难免。
不仅如此,士卒们也不可能穿得太厚,从而影响到行动能力。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相对轻薄的御寒装备,保暖效果还要十分出众。
而孟凡这个拥有千年超前意识的穿越人,无疑对这件东西了如指掌。
它就是即轻又薄的御寒装备:羽绒服。
只要拥有足够的鸭毛鹅毛,他就有把握复制出后世的羽绒服来。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发现了羽毛的价值,他们也用羽毛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