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微臣没有及时将此事通报陛下,微臣以为,陛下日理万机,这些小事就不必劳烦陛下了。没想到,却被有心之人抓住把柄,来挑拨我君臣关系。”
“是朕大意了,此人居心叵测,着实该死。只可惜,朕放了他回到了刘浑身边。待朕改日发兵拿下大行城,一定斩其头颅,为太傅解恨。”李恪意味深长的看了孟凡一眼。
隐约之中,他总觉得太傅并没有完全说实话。
“不知太傅的船坞中,可曾造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利器,朕下次发兵南下之时,能否一睹其风采。”
孟凡怎么会听不出,这是皇帝在有意试探,看看他说的话,跟罗仁礼的陈述是否统一。
如果两人之间出入太大,则至少证明其中一人说了谎。
“微臣确有所得,已造出巨型铁甲炮舰一艘,可堪驱使。只等陛下兵临鸭绿水要塞之时,就可得见。”
孟凡并不怕李恪知道铁甲炮舰的存在,只要他能消除对自己的误会即可。
他知道,暂时消除他与李恪之间的误会并不难,但要想平安渡过此一劫,却没那么容易。
皇帝好过,权臣难缠。长孙无忌及其手下一干人等,绝不会坐视自己从这件事中脱身。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笼络住皇帝,保住三军大权在握。
如果能说服陛下,再度对高句丽用兵,在年前覆灭高句丽,那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这中间任何一环出了问题,则此次征发高句丽一役,就会功败垂成。
自己若因此被群臣弹劾,丢掉了三军主帅的大权,岂不有负先皇对恩?
“好,老师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之情,更没有辜负你我君臣之谊。是朕多心了,请老师原谅。”李恪心底已经开始有些悔意了。
种种迹象全都表白,太傅是清白的。
不然,他不可能孤身一人至此,对自己丝毫不加防备。
更何况,唐军在自己的指挥下,大败一阵。
此时临阵换帅,乃国之大忌。
若因此而使攻伐大高句丽一役无疾而终,自己就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在他心底,是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的。
他只是想在此役中,尽量的表现自己,赢得群臣的爱戴罢了。
其底线就是此役必须大胜,至少是一战灭其国。
否则他连迎回先皇的遗体都做不到,愧为人子之处,也无法向天下臣民与百官重臣们交待。
“既然如此,臣请即刻发兵,再度攻取大行城。陛下此时去而复返,一定大出敌人预料之外,定可一战取胜。取了大行城,可趁夜往袭泊灼城。臣有信心在半月之内,攻下沿江两处要塞。为陛下打开南下的门户。”
孟凡抱拳请战,慷慨激昂。
李恪犹豫不决,转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虽然从太傅的表现中,看不出太傅有谋反之心。
可太傅此时忽然提出带兵出征,他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
他好不容易才将三军实权从太傅手里剥离。
这种时候,万一太傅是因为投鼠忌器,故意以言辞搪塞,一旦重兵在手,突然向自己发难,自己岂不是只能束手就擒。
以前事情还没有败露,太傅的战船也还没有造好。
现在听太傅的意思,已经有了一艘举世无匹的铁甲炮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