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那箩筐中一个个将近一尺长,小臂粗细的棒子,上面长着一排排的黄色的牙齿,看起来倒是非常美观。
“寿安伯,敢问这玉米你是如何得来的?”新任司农卿赵履温手里拿着一穗玉米,好奇的问道。
“这本是下官无意间发现的一株草本植物,但以下官在司农寺的种种文册中学到的知识来看,当时就认为它不是一般的杂草,便将其引种到院中,悉心栽培,才有了第一株玉米。”郑东开始了一顿胡编乱造,“今年开春之后,下官又将之前收获的玉米种子种下,共成活五十株,出去下官的尝试性食用之外,剩下的都在这了。”
“味道如何?”韦思谦露出那张老脸,笑呵呵的问道。
郑东也是报以微笑,“实不相瞒,韦相,这玉米的味道实在香甜,若非是为了留种,下官肯定一口气把他们吃完了。”
“寿安伯,话不要说的太满!”新上任的天官侍郎苏味道冷不丁的说了一句。
郑东并不认识苏味道,狄仁杰在他耳边小声的提醒了一句,郑东才恍然大悟。
原来竟然是他,且不说他是汉朝并州刺史苏章的后代,单说他的二儿子苏份。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苏味道官至宰相,四个儿子肯定都能轻松入朝为官的,但偏偏这个二儿子苏份,丝毫不留恋官场,而是前往眉州眉山县娶妻生子,也就是从这个苏份开始,眉州有了“苏”这个姓氏。
最要紧的是,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有个叫苏洵的,第十代孙子里,有个叫苏轼的,有个叫苏辙的。好家伙,这个苏份不仅给眉山带去了个姓氏,还带去了一家大文豪,唐宋八大家独占其三,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郑东本来打算顺便结交苏味道,然后将他的几个儿子都拉到学校里来的,但转念一想,如果苏份没能去成眉州,那岂不是就没有“三苏”了?
那可不行,大宋一朝也出不了几个苏轼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太折腾了。
于是,郑东笑呵呵的回答苏味道,“侍郎大人如果不信,等明年产量上来了,下官一定请你吃几穗。”
这时,又有个穿着绯袍的官员凑了过来,“下官听说,寿安伯种植这五十株的玉米,就用了一分地,而产量也就这一箩筐,顶多四五十斤的样子,不知寿安伯所说的亩产十石,从何而来?”
“这是新上任的著作郎,杜审言。”狄仁杰又小声的提醒了一句。
郑东忽然愣了一下,杜审言?好熟悉的名字。
慢着,这就想起来了,杜审言,乃是诗圣杜甫的爷爷啊!
但眼前的杜审言年纪也不是很大,也就四十多岁,而杜甫作为杜审言的长房长孙,还得二十五年才会出生,远着呢。
这就丝毫不影响郑东对杜审言发动套磁技能了啊,反正杜甫就出生在两京之间,因此在学校任职也丝毫不会影响杜甫的出生的。
郑东开始了对学校未来的畅想,等到贺知章扬名之后,就可以用他去钓来李白了,而自己则早就将杜甫一家子收入囊中,那诗仙和诗圣两位神一般的人物,就成了自己的徒孙,和自己永远的绑在一起了。
还好自己没有动用杜甫和李白的大作,不然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想到这里,郑东便带着星星眼,朝杜审言问了一句,“令郎今年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