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你跟陛下也说了?”良久之后,长孙无忌才嘶哑着开口。
他是贞观名臣,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自然不会是个尸位素餐之辈。
冯智彧都把话说到这种地步了,他稍微一想就把所有的条理都分析清楚了。
“没有。”冯智彧摇了摇头。
“当时我就泰山封禅之事已经驳了一次父皇的面子了,后面的事情就不太好细说了,再说下去的话我也不知道事情会走向什么地步。”
“您和父皇的关系是从最初的布衣之交开始的,所以您是最了解父皇脾性的人。”
冯智彧没有把话说得很细,不过这也足够了。
帝王之心不可测,谁也不会把话说死。
“我进宫一趟!”听了冯智彧的话后长孙无忌直接站了起来,转身离开。
“没问题吗?”
一直等到长孙无忌的背影消失,从进门开始就一言未发的冯智戴终于是开了口。
“没问题的。”冯智彧摇了摇头。
尽管李世民在他心里的印象已经跌了一个层次,但这对整体的影响不大,他还是那个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
或许过低的粮价所造就的贞观之治并没有文景之治等著名的时期更美好,但能担得上这个名头的就不会简单。
“你太冒险了。”冯智戴摇了摇头,显然是对这个弟弟的举动有些担忧。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你对着陛下说那种话,若是陛下生气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你我倒是无所谓,父亲和大哥在家也暂时不用担心,可代玉还在长安呢。”
虽然和冯代玉并不是很亲近,但这不代表着冯智戴就不在乎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我知道,这些我都考虑过了。”冯智彧摇了摇头,开口打消了他二哥的担忧。
“父皇能坐到那个位置上是用了和寻常帝王不同的方式,所以他才是最注重名声的那个人。”
“若不是他太过于注重名声,事情也不会到现在这个地步。”
“或许我今天在他面前说的话很是逾越,但这都是事实,而且打从我来到长安开始,这些方面就都一直是我在尽力缓解甚至是挽救。”
“或许父皇很生气,但他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或者即便是他不明事理,处于对名声的考虑他也不会对拿我们怎么样的。”
“现在我们只需要等他明白就好了,等他明白了,事情就过去了。”
一直以来冯智彧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他从未想过当诤臣,当诤臣太苦了,比如北宋时期的寇凖,半生都在奔波。
奸臣也不在考虑之内,虽然他不在乎所谓的身后名,但谁也不会愿意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看看南宋的秦桧,死了多少年还在被骂。
当个顺臣就挺好,自己活得滋润,家人也不会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