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炎脸色一软,“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刘义逊愣了愣神,什么鬼?
“要不先说好……好的,”刘义逊试探着道,孙炎不为所动,脸色没有一点变化,他看不出任何端倪。
“那还是先说坏的吧。”
孙炎点点头,脸顿时皱做一团,“抱歉,刘兄。我到了先生的房门外,值守的弟子根本不让我进去。”
明知不容易,可刘义逊还是对孙炎抱有很大希望,现在孙炎对自己说抱歉,刘义逊霎时间就失去了全身的力气。瞧孙炎这样子,最起码也跟了郑玄好几年,这样都见不到郑玄,他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难道要自己强行闯进去?别说那样对郑玄是如何的冒犯,面对暴怒的郑玄,自己怎么说服他呢?
这种经学大儒,已经完整的形成了自己的人格和知识体系,只要他内心坚定的不想听刘义逊的话,任何人都别想动摇。
他读过的典籍,能够用一百种道理把刘义逊按在地上教育。
所以,此路不通,人家还有几百名弟子呢,就像某位读者说的,一个士子打两个作者是没问题的。
刘义逊保证,别看自己刚才跟孙炎打得火热,一派兄友弟恭、深情款款的模样,只要自己对郑玄有丝毫的不敬,他瞬间就会翻脸。说不定还会拿出夏侯惇的派头,你敢侮辱我的先生,老子今天杀了你。
汉朝可是还有“九世之仇犹可报乎?虽百世可也”的传统的,上至王公官吏,下至豪强平民,俱都奉为圭臬。细数一下徐庶,关羽,典韦,臧霸这些人,哪个不是沾了人命官司,然后亡命天涯的主?
地方官员甚至会春秋决狱,引用春秋等儒家经义中的看法来审理案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合法制,但是合乎儒家仁恕之道的判决。
最典型的一个案件,渔阳人阳球纠集郡中少年数十人手杀辱其母的小吏,后来因此被举荐为孝廉。
以我们如今的观点看来,不论发生了什么都应该交给法律来审判,而不是自己动用私刑。可是这种为血族复仇的观念却深深的刻在所有大汉人的脑子里,做了这样的事,即便是往日对你有成见的人,也会刮目相看。
“那好的呢?”
刘义逊以为孙炎怎么着也该把脸色变回来了,可是没有。孙炎依旧苦着脸,“这个消息也谈不上好,就是不坏而已。”
破罐子破摔的刘义逊也不在乎,情况不能更糟糕了,“没事,说吧,我挺得住。”
孙炎赧然,“我们这些弟子每个月都要举办一场比试,在这场比试中拔得头筹的人就有机会被先生亲自考问学识,收为入室弟子,带在身边教导。”
刘义逊不知道孙炎豁出了老脸,去求郑玄的儿子郑益,也多亏了平日两人关系不错,郑益这才答应把一般定在月末的比试改到今日午间。
“考试?”刘义逊懵了,“考什么?”
“一般是书法,五经释义,还有……”
PS:春秋决狱:亲亲相隐、原心定罪、以功覆过、纲常礼教、宽刑宥罪、诛首恶(不株连)、以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