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若是你,我是不可能坚持得下去的,这一次,我差点就死了!其实有时候回过来想想,死了也好,再斗下去,不过徒造杀孽生灵涂炭罢了,曹公已经占了中原,十分天下有其八,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刘备就算再有天大的本事,还能逆了天不成?
更何况,我刘备若真有本事,又怎么会一次次的败在曹操手里,从幽州,青州,徐州,豫州,到荆州,一路南奔,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丢妻,弃子,逃蹿,奔命,奔命,逃蹿,幽州公孙伯珪,徐州陶恭祖,现在是刘景升,我刘备到了哪里,哪里就不太平,哪里就兵祸不断,最后,夷灭。
公孙伯珪待我最好,亲若兄弟,他的下场却最惨,*身死,九族夷灭,还被袁绍锉骨扬灰于道,任千人踩万人踏!陶恭祖用我以御曹,甲兵钱粮从不曾短缺过,其实也算不上有多亲厚,防我如防贼,总算他二子得以保全于乱世,虽不显达,亦也一世无忧。刘景升与我同宗,曾有意让荆州予我,以期兴复汉室,转眼身死,二子相争有若仇雠……”
齐国民仿佛述说着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客观事实,娓娓道来,从容平静,至于这些究竟是他自己的心里话,还是在为徐庶解队包袱,只有他自己清楚,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徐庶的脸色也渐渐的回复了平静,沉默着,两只手掌软软的揉搓着,一言不发。
“元直,我说了这么多,你可都听着了?”齐国民回过头来,微笑如和煦春风,片刻之前嘴角的那一抹苦楚已被掩饰得仿佛不曾有过的一般。
“徐庶,有负明公!”徐庶木无表情从榻上爬了起来,扶着床沿缓缓的跪了下去,有意无意间,称呼,亦都变了。
“如果,如果没有这一次险死还生,我也许会恨你的。”齐国民双手负后,并没有伸手搀扶徐庶起来,淡淡的苦笑,“你知道吗,以前我最痛恨的,就是我所最信任的人,他却不信任我,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元直你不是第一个辜负我的人,却是第一个,让我恨不起来的人。”
徐庶缓缓的低下头去,终于,一头触地,久久的,不起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齐国民推门走了出去,“元直,你自己好好保重!”
同样是做儿子的,同样是,含辛茹苦的慈母,齐国民能理解徐庶的选择,虽然,他真的很失望,也很心痛。
然而齐国民自己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因为理解,还是因为骄傲,自己就是不愿意出声求请徐庶留下来,虽然,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的话,徐庶十有八九,是会留下来的,他的心病,他的担忧,很快的也会随着自己的走向颠峰而消失。
齐国民却真的不愿意这么做,是骄傲吗?
是理解吧,谁能保证再中一回箭的刘备就不会死呢?只要刘备死了,他所有的豪情壮情,他所有的成功辉煌,那还剩个渣?
谁能、谁又敢把希望留给明天呢!
~~~~~~~~~~~~~~~~~~~~~~~~~
好多朋友认为现在不应该再出现“齐国民”这三个字了,过去的齐国民跟现在刘备已经完全割裂开来了,再用“齐国民”这三个字会影响阅读。不过我觉得,“齐国民”毕竟代表着本书主角的一段过去,现在的“刘备”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刘备了。
现在阶段的“齐国民”这三个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的本书主角的一段过去,自然在书中,齐国民就是刘备,刘备就是齐国民。有时候大家会看到我在书中前面用“齐国民”,后面一段突然就转变为“刘备”,呵呵,确实有点怪怪的。
就像少年的曹操家中长辈叫他“阿瞒”,同龄人直接叫他“曹操”,冠礼后同龄人叫他“孟德”,袁绍张邈口中的“孟德”就是曹操,奉迎汉帝后曹操是“丞相”,众人言语中的“丞相”也即是曹操,受九锡后,晋爵魏公,魏王,就用“魏公”、“魏王”来称呼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