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出去问过了,富商的确有意将收藏中的几件古玩出手,但都是中低等货色。
价值千万的都只有一件,能上亿的青铜器更是捂在手里,打算作为传家宝,不会出手。
你们也都知道,商周时期珍视青铜器,就是因为青铜器可以子子孙孙永宝用。
只要不是人为损毁,能一直留存下去。所以...对方没有出手的意思。”
吴学道脸色一垮。
来之前,他以为是好消息,谁知道是这个结果。
但他仍打算问问,对方手里要不是青铜方尊,那也就无所谓了。
“赵老,他手里的青铜重器是什么,你见到了吗?”吴学道问。
赵老点头道:“见过了,是件青铜大尊,内底还带着铭文。
东西品相很不错,不像外边盛传的出土物件,半点土腥味没有,是件传世的大开门物件。
不过...就是因为这么开门,人家铁定不愿意出手。
我看吴小友就别打它的主意了,晚上全力拍买商羊觥就是了。”
后半段话,吴学道根本没听,心神早被“青铜大尊”、“铭文”吸引住了。
这件东西十有八九就是孟老的青铜方尊,想不到竟然流落到兴海市来了。
要是还留在漳城,只怕是徒劳无功,幸好来了兴海。
不过,就如赵老所说,这种大开门的青铜重器,人家怎么愿意出手呢?
吴学道喝着酒,愁眉不展,偶然间抬头,看着远处的书案,心中一动,道:
“赵老,您说...要是用等价物交换,对方会答应吗?”
赵老顺着吴学道的目光望去,脸色一变,道:
“你是说...用《告姜道贴》换?吴小友,这可使不得啊,那青铜器怎能和书圣草书相提并论。换,可万万使不得啊!”
周老也在旁劝道:“是啊!青铜器再珍贵,也不及绢本书帖之万一。你这还是《告姜道贴》的后半部,比之故宫博物院那件还要珍贵稀有。吴小友何必执着于青铜器,收藏此贴更好啊!”
两人言之有理,《告姜道贴》的确比青铜重器更珍贵。
但为了青铜方尊,也只好这么做了。
吴学道不好向二人解释其中缘由,只能说道:“这件青铜器对我很重要,花多大代价我都要把它买回去,还请赵老帮着联系一下。”
周老摇头叹气。
赵老半天没有说话,一直喝酒。半晌后,忽然说道: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能让你不用此贴就可以交换到青铜方尊,不知你能否把这件宝贝卖给我?”
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精摹本历来已被当做真迹看待,但难见于世,不知捂在谁手里,宋代摹本算是唯一流传在外的摹本了。
此贴珍惜程度可见一斑,被换走赵老显然不愿。
原本以为吴学道绝对不会出手此贴,但不想吴学道却要用此贴去换青铜重器,这是赵老将墨迹绢摹本弄到手的绝好机会。
吴学道说:“如果您老真有办法说服对方,我愿意将此贴转让。”
赵老握着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哆哆嗦嗦的说道:“此言当真?”
吴学道笑着说:“当然,我说话算话。”
赵老啪的一拍桌子,道:“好!咱们一言为定,吃完饭我就给你联系,保准让他将宝尊卖给你。”
周老自问没那个财力,只有羡慕的份。不过他也很高兴,以他跟赵老的关系,赏看临摹绝对不成问题。
吴学道与二人干了一杯酒,转头对赵老说道:“您老可得抓紧时间,最好今天就将此事搞定,我还有别的事,不可能在这一直等。”
赵老爽快的说道:“没问题,最快今天晚上,最晚明天中午,我一定给你个准信儿,怎么样?”
吴学道满意的说道:“这样最好。”
说完又看了眼远处桌案,继续道:“至于这件唐卡,就麻烦周老帮着修复一番,钱等回漳城我再给你,怎么样?”
周老笑着摆摆手道:“钱就不必了,能见到王羲之草书摹本现世,已是天大的恩赐,我可是赚大了。”
吴学道闻言,也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不要就不要吧,等晚上拍卖会完事,多给点佣金就好了。
这顿饭大家吃的都很好,不过后半段几乎都没喝什么酒,一直在谈古玩行趣事。
...
时间很快来到晚上七点。
四海楼外张灯结彩,红毯铺地。
路边豪车聚集,人头攒动。
吴学道同周老一起顺着红毯往里走。
红毯上,不时有人驻足闲谈,远处还有人摄影拍照。
来参加拍卖会的,不仅有混迹古玩行久矣的老前辈,也有新入行或代家里来此参会的年轻人。
周老除了赵老外,并不认识几个人,而赵老又没来,只能跟着同样谁也不认识的吴学道往里走。
门口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将吴学道二人引至三楼,也就是拍卖会的举办地。
拍卖会的布置与离开京都前夜参加的交易会相差无几,都是类似酒会一样。
中间位置摆着不少古玩,两侧是酒茶、甜点之类,中央红毯尽头是主席台,主席台旁是电子展示屏。
周老纯是为了长见识来的,跟吴学道交代一声就走开了。
吴学道在拍卖展示区入口拿起拍卖名录大致扫了一遍,而后按编号径直朝商代羊觥走去。
这场拍卖,瓷器、书画较多,其他种类较少。
日本人爱茶道,信佛教,瓷器中茶具最多,书画中跟佛教有关的最多。
吴学道对茶盏之类的东西兴趣不大,准备一会儿看完商代羊觥去书画区转一圈。
商代羊觥附近,聚集有很多人,吴学道走了一圈,也没找挤进去。
刚想转头去别处看看,忽然有人拍了一下后背。
清丽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好巧啊,又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