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在家偷闲啊,居然有工夫画画。”王允缓缓的说道。
“子师,你不也一样,怎么,在家待不住了?”杨彪苦笑道。
“是啊,陛下有多久没找我们了,长安城如今此般困难之时,可你我却只能在这聊天。”王允也苦笑道。
王允也在府中养着一些探子,所以对于城外城内的情况也有着一定的了解。
“那能怎么办,陛下有大才,哪里还需要这群快要入土之人,你我就在家中做做画,听听小曲,注注书,不也快活。”杨彪头都没有抬,手里还继续画着。
王允自然也能听出杨彪的不满之情,他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你说陛下发放粮食为何也不让我们参与,难道我们连发放粮食都做不好吗?”杨彪再次说道。
杨彪在朝廷做官亦历三世,从灵帝时期,到少帝时期,再到现在,无论是灵帝统治还是少帝时期亦或者董卓时期,他都不曾今天这般偷闲,除了那次曾经因为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罢官。
“可能是我们老了吧,陛下年仅12岁,做事果断,而且效果都很好,董卓刚死十来天左右,陛下便已经几乎彻底消除了董卓曾经的影响,如今的长安,从士兵到百姓,谁不夸赞陛下。”王允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是啊,我曾经在朝中做了那么多年的官,也一直为大汉鞠躬尽瘁,可大汉的情况并未随着我的努力而有改善,甚至,我越努力,大汉越差,若非当今陛下,估计现在朝廷还处在董卓控制之下,只是哪怕是董卓,也需要我们”杨彪有些落寞的说道。是啊,董卓最终也需要王允,杨彪这些老臣来控制百官。
“你还记得年轻时候的我们吗?曾经你我哪一个不曾是少年,不也像陛下这般做事果断,也不喜欢把事情汇报给长辈。”在王允看来,陛下年轻有为而已。
只是王允,杨彪全都错想了陛下,陛下并非有意冷落他们,只是汉朝时期的朝议制度对于处理事情而言,太慢了,在后朝,有三省六部制,有内阁制度,有军需制度,而这些制度比起汉朝的朝议制度而言,已经算的上历史的进步了,然而即便如此,对于见识过二十一世纪政治制度的张明而言,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
“哎,待长安危机度过之后,我们再去找陛下吧,想必陛下现在正为了长安城的危机而在发愁,此时打扰陛下反倒是臣子的不应该。”王允再次说道。
“司徒啊,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学着我没事做做画,注注经多好,也不会有你这么多的烦恼,陛下既然有卓越的智慧,我等臣子本就应该高兴,可你却依旧忧心忡忡的样子,哎,不想说你了。”杨彪停下手中的画说道。
杨彪知道王允之前为了策划诛杀董卓老贼,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是大汉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