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隐瞒了贾诩的献计,但还是夸赞了贾诩一番,毕竟,为了长安城守军的胜利,贾诩可是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贾诩都与李儒细说了。
张明早已经知道贾诩进入长安城的事情,毕竟城门校尉伍琼可是派人传信将此事告知了他。
“那你回去便跟他说,让他明天下午前来皇宫,朕自会派宦官去接应他。”张明轻描淡写的说道。
贾诩既然有意前往皇宫面见自己,那张明自然不会拒绝,不过他也不会着急,虽说他求贤若渴,可他现在并非一无所有,他是大汉的皇帝,拥有七万的军队,所以自然是需要拿出皇帝的架子。
在半年之前,张明曾经派过杨彪接触过贾诩,试图拉拢贾诩,可并没有成功,如今,贾诩身为敌军的监军,离间盟军,只为给自己铺路,的确够狠。
张明现在最需要的是那种可以治国的谋士,类似荀彧,诸葛亮的那种,毕竟战事已经结束,短期内,想必也没有人会对长安城再有想法。
所以张明迫切需要可以治国的人才,王允,杨彪等人年过半百,都是老臣,让他们维持大汉的旗帜不倒还是可以的,但想要锐意改革,使大汉王朝重获新生,需要的绝不是一群老人。
李儒看着眉头不展的陛下,他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陛下,臣告退。”
李儒很快便离开了高门殿,但张明还不打算离开。
自从张明前往东城门处之后,公车司马令移交的奏章数量却已经堆积如山了,虽然这些奏章的数量只有尚书台总数量的十分之一,但毕竟七八天没有处理,所以数量还是多的可怕。
张明随手拿起一份奏章,这是长安令的奏章,说长安城官吏俸禄很长时间没有发放了,需要朝廷拨资,而这已经是十天前的奏章了。尚书台的批复是给予拨资。
奏章上面的字还挺多的,张明只从密密麻麻的字缝里看出了两个字,要钱,尚书台的回复却极为简单,总结起来就两字,同意。
随后张明又拿起了几封奏章,这些奏章不外乎就是要钱,要粮,要人,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奏章,尚书台都是同意的,比如长安太史令,居然索要一群士兵,说占卜需要维持秩序,这多少有些令人无语。当然,这份奏章还是被尚书台否掉了。
张明看着这些奏章,越看越生气,有很多奏章全是废话,毫无内容,即使这样也呈上来了,还有请安的,告老还乡的,总之什么乱七八糟的奏章都有。
张明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才看完了这些奏章,其实比起奏章的内容,他更烦的是奏章的字。
汉朝的时候,字体格式还普遍使用的是隶书,张明看一会儿还好,但看久了之后,就显得头疼,隶书格式下很多字都过于复杂,这些字他都不认识,不仅如此,最重要的写起来也麻烦,尤其是东汉的毛笔,写几个字就要沾一下,麻烦的很。
张明想要改革字体,不过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多少有些困难,所以他在想谁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个任务。
很快,张明便想到了一人,那便是蔡邕。他暗自庆幸,还好董卓死的时候,他保下了蔡邕,否则他还真不知道现在要任用谁。
蔡邕,是这个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他也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博学多闻,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在桓帝和灵帝都曾经在朝廷任过官职,可惜遭人诬陷,最后逃命江海,在吴地待了整整十二年。
后来董卓擅权期间,强征蔡邕,蔡邕出任朝廷官职之后,很受董卓的重用,他屡次劝谏董卓,阻止了很多的残暴行为。不过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为死去的董卓流泪,张明迫于百官压力,虽然保住了蔡邕的一条命,但不得已罢黜了蔡邕的官职,逐出了长安。
现在的张明大权在握,也不用在担心百官的压力,毕竟他现在连李儒都能强行保下来,更何况只是一个曾经为董卓哭过的蔡邕。
“来人”
“陛下,臣在。”崔明答道。
“朕需要你打听一个人,蔡邕,曾经在宫中担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等职,他擅长文学著作和音乐,是一名大才子。”张明解释道。
“陛下,你所说那人是不是蔡伯喈?”崔明小声问道。
“你认识?”张明有些意外。
“陛下,臣知道,蔡伯喈极其受董卓的重视,所以经常来宫中,当时,臣虽然只是一个小黄门,但还是知道的。”崔明解释道。
“那就好,你速派人去打听蔡伯喈的下落,一旦有了蔡伯喈的下落,便立马来告知朕。”
“是,陛下。”
崔明默默的走出了高门殿,如今的他和南军统领,北军统领,禁军总统领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想要在城内打探个消息,凭借着禁军势力,简直轻而易举。
蔡邕虽然不在长安城,但他毕竟是文学大家,依旧与长安城的王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段时间,因为长安城被围攻的事情,所以蔡邕和王粲的书信交流才不得不中断。
所以通过王粲,很容易便能够打听到蔡邕的下落,
王粲此人,年龄虽小,但极其被蔡邕所看重,甚至蔡邕不惜倒履迎接,并和王粲结成了忘年交,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互相激励。
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的张明哪里知道蔡邕和王粲的故事,他要早知道的话,直接找王粲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