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去吧。”
校场将士们目送着司马朗,杨修等人离开,他们对于这群人有着莫名的亲近。
朱儁看着校场的所有将士们,他很满意这群训练有素的士兵。
朱儁知道这群将士们目前的想法是什么,所以他便给了这群将士们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将朝廷的赏赐都带回去,明天早上则需要回到军营。
高门殿内
崔明从外面走进了大殿,口中说道“陛下,臣的好友卓云受陛下旨意,已经成立了商行。”
崔明有一个好友,名为卓云,他的家族便是大名鼎鼎的卓氏,四川大族,战国时赵国的后裔,从事冶铁行业,占据川蜀铁矿,器具广销滇、蜀各地。
卓云受到家族培养,早年间便在洛阳从事商业,后来结识了崔明,借助崔明在宫中采办的职务,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规模,在洛阳市从事着酒肆生意和买卖生意,当然暗地里还有一些盐铁生意,不过这些不能放在明面上。
董卓擅权时期,张明和王允能够互通消息往来,便是借助了卓云的渠道,后来董卓火烧洛阳,逮杀洛阳富豪之时,也是崔明的提前通知,才让卓云获得了一丝生机。
在长安城,保住洛阳家产的卓云生意越做越大,如今隐隐已经成为了长安第一首富。
自从天子掌权之后,卓云的生意便再没有官员刻意刁难,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官方背景,可是他的倚靠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前两天的时候,卓云在府中再次见到了崔明派来的暗卫,暗卫通知他,天子让他准备建立商行,然后将天子的要求与他全部说明,其中商行的收益天子要九成,他可得一成。
卓云对于一成的收益已经相当满意,当然即使不满意,他也只能接受。
张明没有打算过度压榨卓云,因为他需要对方足够用心对待商行,就必须让出一些利益。
接到陛下命令的卓云很快便开始着手成立商行,这个消息并没有多久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这个商行目前只有两个业务,一个是换币业务,即用黄金,白银换成五铢钱,另一个是存储业务,即一些富豪,大户可以将钱存在商行,百分之一的利息。
历史上,类似的商行可能还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产生,不过现在的话,早一点也没有关系,反正想要成立商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大量的五铢钱,其次,要有强大的官方背景,最后,还要有一定的武力保护。
汉朝虽然也有许多商人家族,比如冀州甄家,徐州糜氏,江东陆氏,巴蜀秦氏,幽州苏氏,都是比较出名的商人家族,但这些商人家族比起世家,简直弱到可怜,至于关中的商人家族,由于董卓的洗礼,如今再无显名的商人家族。
卓云虽然已经算是长安城第一富商,但其商业范围却依旧局限于长安城,这并不符合商业的扩张逻辑,只是他有心扩张,却还需要朝廷的同意,因为现在的他已经算是朝廷的编外人员了。
卓云通过崔明的关系想要求得陛下的同意,他想要进一步扩张他的商业规模,一个长安城实在满足不了一个有野心的商人。
“陛下,卓云想要扩张商业规模,他想要在蓝田县,霸陵县,槐里县开设酒肆,做买卖生意,求陛下许可。”崔明将卓云的诉求一五一十的说出。
卓云和崔明的交流并不多,而且都是通过暗卫的形式来传达的,所以在外人眼里,卓云的背景依旧是不透明的。
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不关心商业背后的故事,他们只在乎卓云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至于世家虽然对于这个刚成长起来的商人有些关心,但也仅限于关心而已,他们只在乎能不能买到美酒喝。
张明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笔,默默的沉思了起来。
这个时期,农业的亩产值实在太低,正常的种植业让百姓们连吃饱饭都困难,所以才出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张明也明白,至少目前商业不能凌驾于农业,所以即使他暗中支持着卓云的商业发展,但也是有限制的。
“告诉卓云,让他先处理商行的事情,至于在其它县开设酒肆,买卖的生意,等各县安定下来再去。”
“是,陛下。”
“还有一点警告他一下,如果这几天有人去商行用黄金兑换五铢钱,让他不要过分。”
“是,陛下,臣一定警告他。”
其他人也许不知道商行成立的目的,但崔明是知道的,因为陛下将这些都跟他说了,商行成立的目的虽然不单纯,但也不能太过分,至少不能过分压价。
这一次军功奖励发出去上万两的黄金,尤其大量的黄金在普通百姓的手上,普通百姓为了将黄金兑换成更容易使用的五铢钱,一定会前往商行兑换,作为商人的卓云也许一开始还会按照市价兑换,但后来兑换的越来越多,他一定会压价。
在官府的管理下,整个长安城根本不会出现第二家商行,所以即使卓云压价,百姓们也别无选择,不过为了防止卓云过分压价,张明必须警告一下,因为军功奖励是真的要给,可以想办法通过商业拿回来,但不能拿回太多。
至于士兵家人的想法,最多也只会怪到商行,而不会怪到天子头上,这样表面上,天子还是光明磊落,军功制度也是实际上执行,只是某些商人太过分了而已。
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农业生产力太过贫乏,张明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既满足士兵军功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又通过商业回笼了部分黄金,但此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的办法还是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