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知道,所谓的陛下选择,其实是帮他掩饰掉所谓的门第关系,实际上自从陛下向他问出杨修的那句话开始,就已经内定好了杨修的一个名额。
杨彪深知,陛下既然愿意给他远在河东郡的儿子一个名额,除了说明陛下重视他以外,更重要的是,陛下需要他的配合。
“朕打算在长安城年俸禄五百石以上的官吏家中挑选合适的年轻人,让这些年轻人前往皇宫参与两轮考试,分别为儒家经典考核,策论考核。考核通过者,便可以成为朕的陪读。”
“臣明白了,臣一定积极配合陛下。”杨彪正肃道。
张明所提议的办法,有汉一朝,就有不少皇帝也曾经这样做过,这是皇帝对地方举荐的官吏进行策问的方式,然后通过策问的结果,进行授官的一种的选拔方式。
只不过张明将选拔地方官吏的方式变成了选拔陪读的方式,问题的变化也不大,还是经学问题加上时政问题,对于世家的年轻人,简直是日常学习必备知识。
这个时期的学子几乎没有不关心时政的,若按照正常历史发展,过个几十年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学子就天天沉醉在竹林之中,服用五石散,讨论玄学,淫靡生活,恐怕即使朝廷愿意征辟学子,也已经失去了意义。
待杨彪离开高门殿之后,张明便叫来了崔明。
“崔明,你前去军部,让皇甫嵩找一个人替代杨修,前去河东郡,监督朱儁的作战。”
“是,陛下。”崔明得了口谕便即刻前往军部。
不管杨彪到底是个怎样的想法,只有解决掉杨彪的后顾之忧,才能够让杨彪乐于为陛下效力。
杨彪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他所最看重的无非也就是这个儿子,杨修。
杨修自负才高,每每处事不把人放在眼里,所以杨彪对于杨修的这个性格非常不放心,他深怕自己离开人世之后,杨修因为高傲的性格得罪他人,误了性命。
虽然杨彪从小便开始手把手的教育杨修,杨修也不负众望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性格中的高傲可是始终压制不住的,尤其是杨彪隐隐成为了百官之首,杨修就变得更加骄傲。
将杨修放在陛下身边,作为陛下的陪读,借用陛下的气势,也可以压制杨修的孤傲个性,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陛下掌权的一个月内,杨彪已经意识到陛下的才能远胜过自己的儿子,所谓陛下遴选陪读一事,不过是陛下重新想要组建朝廷的想法。这种事情瞒不过他。
即便如此,杨彪也是积极配合,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事情在汉朝也是家常便饭,只要他的儿子杨修可以牢牢占据下一朝臣的地位,换不换皇帝与他们这些世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世家之所以能够跟天子共掌天下,就是因为无论换了多少任皇帝,朝廷上的大臣都是世家的人。
“来人,拟召。”
“是,陛下。”宦官应道。
“朕年岁尚小,自幼不爱读书,但每每阅读奏章,才发现所读甚少,因此,朕需要数名陪读,替朕解惑。特宣,长安城内,所有俸禄超过五百石以上的官吏都可以让自家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孩童参与陪读遴选。”
“此次陪读遴选由朕主持,三公九卿特许观看,以示公正。”
“遴选方式则为两轮考试,一轮经学考试,一轮策论考试,两轮通过者,便可以成为朕的陪读。”
“此次遴选设在十天之后的皇宫承明殿举行。”
宦官拿着笔在纸上默默的记录下陛下的话。
“将这份诏书交给北军统领,让他将这份诏书誊抄数份,贴在长安城的重要场地。”
“是,陛下。”
宦官在诏书上盖上印章之后,便前往北军统领所在处。
伴随着北军侍卫将这份诏书贴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整个长安城又多了一件饭后讨论的事情。
除了这份诏书以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长安城掀起了更大了波澜,那就是天子准备重建太学了。
自从天子掌权之后,这还是长安城第一次修建大型工程。
在张明的预期中,这次修建的太学最少要能容纳三千学生居住,虽然鼎盛时期,太学能够容纳三万多学生,但是如今朝廷不比当年,先不说学子有没有三万余人,光是搭建能够容纳三万余人的房屋就不是如今的长安城能够支持的。
所以张明便将修建太学的事情交给了少府,要求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两个月内完成太学房屋的建设。
而太学的新地址则选在了东乡地区,那里自从经过长安令和锦衣卫的治理之后,已经越发太平,许久未发生一起盗窃事件。
这两件事情可以说几乎同时进行,对于老百姓而言,更乐于讨论关于太学的事情,虽然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读过书,但是这种大事情,却最为普通人津津乐道。
对于长安城的百官而言,年俸禄在五百石以上的官吏则比较关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陛下要遴选陪读生,他们知道自己孩子若能够成为天子的陪读,那是天大的荣幸,将来自己也能跟着飞黄腾达。
当然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几大世家的不满,比如钟繇世家,司马世家,士孙世家,不过在他们听说杨彪的儿子杨修也会参与遴选陛下陪读,他们面子上好过了一些。
毕竟百官之首的杨彪都同意了陛下的措施,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更何况他们有自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差,而且遴选结果没出来之前,说什么都太早。
从张明下达诏书的那时起,凡是符合遴选条件的官吏都让自己家族的孩子在家好好学习,多做功课,为十天后的朝廷遴选做好准备。
甚至有些官吏的孩子在外地求学的,他们的父母也立刻让其回到长安,毕竟这样的遴选可遇不可求,一旦误了时辰,不会有第二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