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以这样的方式选人,同样不能摆脱地方州牧,刺史,太守的限制,到时候,他们不配合,朝廷一样无法执行重启太学的事情。”杨彪小心问道。
对于杨彪而言,只要太学选拔学生的权利在以自己为首的百官手上,那他就没有必要拒绝这件事情。
毕竟在太学鼎盛时期,朝中百官几乎都与太学有关,有的是直接从太学学成升任官职,有的则是学成回到家乡,通过举孝廉当官,总之,掌握了太学,基本上就等同掌握了日后的官场。
既然在太学选人上已经没有了争议,杨彪自然就更关心接下来如何执行的事情。
说到底,重启太学终究还是要从地方上要人,就注定了会碰上与地方上配合的问题。
“太傅,地方不配合的问题并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朝廷向全国颁布了重启太学的诏令,即使地方官吏不配合又能如何,学子与学子之间的交流根本就不需要地方官吏的配合,甚至一些世家,即使没有官吏配合,也会了解到朝廷的诏令。”张明自信的说道。
自古以来,学子之间的信息往来只会比想象中的可怕,有些学子,朝廷的官吏都找不到,但是学子之间却可以互相联系到。
比如之前张明想要寻找的蔡邕,除了王粲知道行踪以外,朝中百官都不知道其行踪,谁能想到崔明找了半天,才从王粲口中问出了蔡邕的行踪,并且派人去邀请蔡邕回京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时期,还能成为学子,家庭背景都算不上差,即使不是世家,豪族,也是寒门级别,寻常官吏根本就约束不了这些学子的行踪,甚至还需要以礼相待。
虽然朝廷已经不如之前,太学也已经衰败,但是太学在学子心中的地位可是极其重要的,即使地方已经开办了许多私人学府,比如颍川书院,但是如果能够前往太学求学,又有几个学子能够拒绝呢。
况且以朝廷现在的威信,虽然没办法号令天下诸侯,但是想要让那些博士,大儒重新进入太学教学,却并不困难,这些大儒自古学习忠孝之道,对于朝廷有着难以言说的忠诚。
有了博士,大儒作为太学老师,有了书籍作为太学生课本,有了朝廷大义为太学生铺路,张明相信学子一定难以拒绝来长安一看。
杨氏家族也有子弟在颍川书院学习,杨彪自然也心知肚明,这些在颍川书院学习的学子对于朝廷几乎没有感情,更何况效忠朝廷。
如今陛下重启太学,杨彪心中是一百个愿意,毕竟杨氏四世三公,对朝廷十分的忠诚,他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为了无君无父的人。
“陛下,既然学子问题不用担心,那臣便会办好重启太学之事。”杨彪信誓旦旦的说道。
“太傅,不急,如今太傅的首要之事,便是将朝廷重启太学的事情通知给远离长安的博士以及大儒,让他们速回长安。同时太傅召集三公九卿商量出一套关于较为完备的学子考核标准,交给朕。”
“至于重建太学的事情,这等小事就不用麻烦太傅了,朕自会交给其它人去办。”张明沉声的说道。
“是,陛下,臣立刻去办。”杨彪点了点头。
“对了,太傅,朕还有一事,朕的陪读呢?”张明看着杨彪道。
“陛下,您没有说陪读的选择标准,所以臣也不好去办。”杨彪苦闷的说道。
杨彪不像王允,做事情没有分寸,陛下虽然让他做了太傅,但他却也不敢妄自塞人。。
“算了,这也不怪太傅,上次召开朝会时,朕的确说的不清不楚,既然这样,那这次朕便直接与太傅点明。”
“朕想要的陪读,将来是需要给太学生作为典范的,所以陪读的要求一定要高,最好是既了解儒家经典,也关心时局,也关爱民生,更要忠于朝廷。”张明说道。
张明想要的陪读可不是单纯用来陪他读书用的,将来可能会参与治国理政的,所以标准非常的高。
杨彪听了陛下的要求,心中有些发虚,长安城不缺少世家子弟,不缺少可以陪陛下读书的人,只是像陛下描述的人,想要从长安城找到,并不是很容易。
“对了,太傅,你觉得杨修怎么样,可以做朕的陪读吗?”
就在杨彪思考的时候,陛下的一句话让他感觉欣慰,其实像陛下所说的陪读要求,他的儿子杨修就挺符合,可惜杨修跟随朱儁去了河东郡剿除白波贼,恐怕短时间内不会回来,等杨修回来的时候,陛下的陪读都已经选好了。
出于私心考虑,杨彪也不太乐意推荐朝中重臣的子嗣,所以刚才一直在犹豫推荐谁好。
不过说到底,除了一些朝中重臣的子嗣,其它臣子的子嗣,杨彪最多也只是听说过名字,至于符不符合陛下的要求,他尚且难以决断。
“陛下,臣的儿子愚笨,恐难胜任陛下陪读之事。”杨彪礼貌性的推辞了一下。
张明看的出来杨彪的犹豫,虽然杨彪巴不得自己的儿子杨修成为陛下的陪读,但是杨彪身为太傅,推荐自己的儿子为陪读,未免落下把柄,被人指指点点。
“这样吧,朕不也为难太傅。”
“朕有一个想法,可以让陪读的选择更加公正公平,让百官无法可说。”张明巧妙的说道。
“陛下,您说?”杨彪立刻问道。
对于杨彪而言,无论如何,他的儿子杨修必须要成为陛下的陪读,成为陛下陪读的重要性,他可太了解了。
自古以来,能够从小陪陛下一起读书,长大的人,将来的时候,一定能够在朝中占据更好的权势和地位。
“朕刚才让太傅与三公九卿商议太学生的考核标准,是为了让太学生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让天下学子无话可说。”
“既然可以用考核的方式选拔太学生,那作为太学生的典范,朕的陪读,也可以用此方法。”
“只不过与太学生的选拔不同,这次选择陪读,由朕来选择,这样百官就不会觉得太傅有私心。”张明缓缓的说道。
“不知道臣要怎么配合陛下?”杨彪躬身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