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今年夏天是否会迎来大旱,诸位大臣只要多问一下农夫,便可知晓。”
还没有等其它官员发话,张明先开口了。
“朕虽然不晓农业,但也曾听过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然而去年冬天一场雪都没有下,如今民间到处流传着今年即将大旱的消息,诸位大臣难道真的等大旱了在做准备吗?”张明质问道。
关于民间的流传还真不是张明瞎编的,现在的时间已经快到早春了,关心农业的人本就越来越多,再加上水车事件的推波助澜,现在民间都议论起了此事,毕竟农业与百姓之间真的息息相关。
在农业方面,诸位大臣还真的没法反驳大司农的观点,因为人家是专业的。
看着诸位大臣有些犹豫的表情,张明继续开口道
“朕知道诸位大臣担心什么,无非就是怕朕过度动用民力,从而跟国贼董卓一样,惹得民生怨起。”
这句话,即使是百官之首的杨彪,也不好当着百官的面说,不过他们的确有此担心。
“国贼董卓征用二十五万的民夫修建郿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此他到处搜刮粮食和钱财,甚至连朕的皇宫,他都不放过。”
“朕此次征用二十万的民夫修建水渠,不仅为了度过今年即将到来的旱灾,更是为了长远考虑,而且此次征用民夫,朕不仅不让他们自带工具,还会发放新的农具,同时会给那些民夫发放粮食补助,而且事情完成之后,朝廷的工具也会送给他们。”
听着陛下的安排,百官有些羞愧,说到底,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们的担心虽然有理,但陛下已经拿出如此多的东西用来补贴民夫,他们也不好说不。
“陛下,既然是为了大汉的未来,臣也应该有所表示,臣愿意贡献一万石的粮食。”杨彪大方的说道。
这件事情,陛下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准备,肯定不是百官三言两语便可以说服的,既然如此,杨彪也不再吝啬。
“陛下,臣也愿意贡献八千石的粮食。”廷尉钟繇说道。
钟繇看到杨彪表示,便迅速明白了,他们这些世家,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百官接二两三的表示让张明都有些意外,他此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百官同意修建水渠而已,却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
除了此事之外,张明还将陈仓之事告诉了百官,并且当众赏赐了贾诩千金,将贾诩升任侍中一职告诉了百官。
众人这才看向了默默无闻的贾诩,除了六曹尚书认识贾诩之外,其它人都还不认识贾诩。
不过一计除去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便再也没人小看贾诩的才能,毕竟这三人的威名,百官还是不敢轻视的。
贾诩对着众人表示了一下,便再度沉默了下来。
朝会结束之后,崔明将百官的表示统计了一下,这一次光百官的贡献,就有将近十万石的粮食。
而征调民夫开凿水渠一事便正式交给了大司农和军部携手完成,大司农则主要负责开凿的地点和要求,而军部则负责征辟民夫。
其实征辟民夫并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董卓擅权期间,征辟民夫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不过此次征辟民夫,特殊的是,朝廷会按期为征辟的民夫发送新式农具以及粮食。
第一批征辟的民夫拿着已经领到的粮食和新式农具,他们试了一下新式农具,发现果然比起之前好用太多,就拿铁锹来说,以前的铁锹铲到地里要废很大的力气,而且遇到坚硬的石头,根本不敢用力,因为一用力就容易断裂。
但新式铁锹却完全不同,不仅非常锋利,可以轻松刺入地面,而且坚硬无比,寻常土石头一碰就碎。
皇甫嵩不仅管理军队了得,管理民夫一样在行,此事也只有交给皇甫嵩,张明才能够彻底放心。
所幸朝廷并不缺粮食,这也是张明敢于征辟二十万民夫的原因,他可不想因为民生怨起,从而毁掉朝廷好不容易在民众心中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
长安周边小县由于已经被徐荣清理了起义力量,而且还在县衙旁边留下了一支五百人部队,取代了原有的私兵,所以地方征辟民夫的行为便只能由这五百人朝廷军队主要负责。
至于各地县令县长,只是负责接受朝廷的粮食和新式农具,看似掌握了钱财大权,但实际上背后却有锦衣卫的眼光盯着,所以倒也不敢过分贪污。
面对这种情况,张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太学才刚开始修建,朝廷的诏书也还没有发布,想要更换各地的县令还需要等待太学生的到来。
不过好在这些县令已经不能拥有自己的私兵了,对于朝廷来说,光这一点,就能够省去大量百姓的赋税。
河东郡战场上,这已经是张辽第五次无功而返了,虽然每一次进攻都只派出了前锋部队,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是让朱儁军队士气下降了不少。
安邑城西城门议事厅内,此刻,李乐,胡才,韩暹,徐晃正在讨论着下一步的行动。
“看来朱儁也不过如此啊”李乐首先说道。
“李兄,莫要大意,这只不过是朱儁的部将张辽,朱儁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韩暹回应道。
“韩兄,你怎么跟杨奉一样胆小啊,在座的谁不知道,这个张辽便是朱儁手下的第一大将,恐怕是那朱儁怕攻不下安邑城,毁损了自己一辈子的威名,所以才让张辽替他行动。”胡才戏谑的说道。
“徐兄,你说呢?”胡才再次戏谑道。
“我只是负责粮草的,哪里知道朝廷的军队如何?”徐晃不留情面的说道。
“也是,守城这种小事不用麻烦徐兄。”胡才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