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做成廉军中的校尉,若你能够兵不血刃的瓦解河东郡其它各县起义军力量,到时候,你的功劳我自会禀告朝廷。”朱儁笑着说道。
“是,将军,属下一定尽力完成。”徐晃恭敬的说道,他作为白波贼中的降将,能在朱儁手下保住一条命已是万幸。
出了议事大厅,成廉将张辽为徐晃求情的事情告诉了徐晃,他对降将并没有偏见。
徐晃心中默默的感谢,但脚下的速度并没有减慢,等将来回归朝廷时,他自会与张辽道谢。
第二天一早,成廉的军队就已经出发了,这一次,他总共带了五千人的士兵,这些士兵都是重新整队的,其中一千人则交给了徐晃统领。
白波贼被剿灭的消息在河东郡传的很快,毕竟其它各县的起义军本身就是依靠着白波贼的势头才敢发动起义,如今白波贼被剿灭,尤其听说白波贼全部被杀害的消息,这些起义军的首领害怕极了。
有的地方的起义军已经占据了县衙,取代了县令,这些情况最为棘手,因为这些起义军会选择关闭城门,虽然成廉军想要进攻的话,并不会太难,但收益和付出难成正比,成廉可不希望朝廷的军队白白的牺牲。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徐晃和手下精兵就会伪装成安邑城的逃难人员,他们会身先士卒,主动哄骗起义军首领,然后混迹城中,之后打开城门,欢迎成廉大军的到来,一旦进入城中,起义军就再无反抗能力。
至于那些隐藏在地底下的起义军力量,徐晃也能很快的帮助当地县令和成廉将这些起义军首领一网打尽,之后再通过严加审问,了解起义军的中层力量,将这些中层力量除去之后,至于底层的起义农民,只要没有人率领,他们就是普通的农民而已。
有了徐晃的帮助,成廉大军的收复速度要快上许多,这一路上最消耗时间的都是赶路,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路收复以来,几乎没有遇到成组织的对抗,这让成廉心中缓了一口气。
等张明收到朱儁的消息时,成廉大军已经剿灭了好几座城池的起义军力量了,当初朱儁曾经夸下海口说一个月剿灭白波贼,如今看来,虽然超过了一个月,但这也是算上了赶路的时间和传递消息的时间。
朱儁将这一个月发生的事情一一道来,同时信的最后,他也在等待陛下新的命令。
张明早早就有一个想法,如今伴随着朱儁消灭了河东郡的白波贼,这个想法终于可以实施起来了。
如今二十万民夫开凿水渠已经有一个月时间了,这一个月下来,朝廷在民夫身上所花费的粮食比数十万大军需要的粮食还要多。
朝廷虽然从郿坞和蓝田收缴了上百万石的粮食,但接下来这些民夫还需要开凿水渠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两个多月朝廷还需要向他们发送粮食来保证他们的生活。
因此朝廷需要新的田地,然而三辅地区的土地大多都是归属在世家的手中,朝廷想要动这些土地,那完全没有可能,张明暂时也没有这个打算,因为他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问题,底下的世家离心离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河东郡的土地就不一样了,根据朱儁传来的消息,因为白波贼肆虐的原因,河东郡的中小世家都已经被白波贼席卷一空了,这些白波贼杀烧抢掠,无恶不作,反倒为朝廷清除了扎根在土地上的世家。
例如杨奉所在的豪族,这一次因为起义谋反的原因,大多数都已经在与朝廷的作战中死去了,而其名下的土地也自然而然的归朝廷所有了。
有了这些土地,才能够在这些土地上实施屯田制度,西汉时期,已经有了基础的军屯制度,但是这种军屯往往用于边疆地区,而且这种军屯制度只为了缓解当地军队粮食的问题。
但军屯制度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士兵屯田会降低其作战能力,而且军队粮食也不再受朝廷控制,这对于朝廷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而且军屯制度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人数终究还是太少,以长安城为例,农夫的人数多达三十多万,而军队的人数却不过五万左右,五万的军队即使屯田产出也还不如农民种田。
当然军屯制度也有利处,但不适合大规模适用,想要提高大汉的粮食产量,最合适的屯田制度还是民屯。
所谓民屯就是由国家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这件事情张明也没打算交给朱儁去做,朱儁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做这种事情未免太小儿科了,所以张明叫来了大司农,并且将他的设想与大司农商议了一下。
对于陛下的提议,大司农整个人开心极了,因为负责开凿水渠的事情,他已经从中获得了不少收益,这次陛下所说的屯田制度,虽然他也听说过一些,但那一直都是塞外军队的专属,与他们这些身在朝廷的官员毫无关系。
在与大司农达成默契之后,张明便打算在下一次朝议的时候,由大司农向诸位大臣言明事情。
掌权以来,张明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用利益蛊惑他人为自己办事才是最聪明的做法,有些事情,皇帝可以提,但最好不提,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连锅都无法甩。
自从选好陪读之后,张明便在学习之余将一部分的尚书台奏章交给了杨修,司马懿,钟毓,士孙萌,王粲,法正这六人观看,但考虑他们的年龄不大,不够成熟,所以想要修改尚书台批示的话,必须得到天子的同意才行。
一开始,这六人还受宠若惊,毕竟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很快,他们之中就有人不耐烦了,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参与政治的。
例如王粲,他对于政治的兴趣就不大,他一开始只是想通过遴选证明一下他的才能,如今宫中的生活远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就在遴选后半个月,王粲主动向陛下请求了辞职,获批之后,便离开了皇宫。
不过对于王粲的离去,张明还是有些遗憾,所以他给了王粲另外的一条路,那就是在太学做讲师,王粲虽然年轻,但身名早已经传播出去,有他作为太学的招牌,一定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