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陛下的这个提议,王粲欣然接受了,他还是更喜欢跟学子一起学习交流。
自那以后,高门殿就只剩下了五个人每天阅览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与尚书台不同的是,这五个人的话可以直接传到天子耳中。
有了这五个人的帮助,张明只感觉到了浑身轻松,现在的他总算不用一个一个的奏章看过去了,他可以剩下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事情。
现在的张明每天早上跟着剑术大师王越学习基础的剑术,无论是为了增强自保能力,还是为了强身健体,学习剑术都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宫中的羽林军在王越弟子史阿的调教下,实力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现在的他们才算的上真正的大内侍卫。
有了空闲时间的张明自然免不了出宫巡查,比起宫内烦闷的气氛而言,张明还挺喜欢长安城的热闹。
这一次,张明先去看了太学,偌大的太学已经快要完工了,关键的是,这次太学的修建与过去的太学完全不同,因为这一次太学的修建图纸是张明亲自参与的。
张明仿照后世的大学进行设计,虽然与传统的太学不太一样,但道理是可以互通的。
在新修的太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室都置于太学东区,这些教室主要用来教授五经相关内容,太学西区教室则用来教授数学,同时还设有专门的师生交流场地以及大型讲座室,甚至还有专门的实验处,交给那些富有想法的年轻学子。
至于那些大儒和其它博士都已经被杨彪请到了长安城,而蔡邕也已经举家抵达了长安城,这一次,不会再有人为难蔡邕了。
蔡邕来到长安之后先是与王粲见了一面,随后才前往了皇宫,见到了陛下,他看着陛下墨笔下写着的字,那是一种新的字体,是他偶然创造出来的,没想到陛下居然也会。
寒暄之后,张明便将普及楷书这种字体的任务交给了蔡邕,他希望蔡邕能够说服其它的博士在教学的时候多用这些字体,当然这件事情,张明也跟其它的博士打了招呼,不过他们都没啥兴趣,说到底,想要普及这种字体,最有动力还是蔡邕。
知识想要普及下去,除了造纸术,印刷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简化字体的写作难度,传统的隶书比起楷书而言,写作实在太过困难,而是看着也非常的头疼。
而新一届的太学仆射已经尘埃落定,那便是蔡邕,毕竟以他的资历,无论是谁,都难以挑刺。
看完太学,张明又前去查看了蒲元的铁匠铺,要说,水渠之所以能够开凿的这么顺利,全都多亏了蒲元打造的新式农具。
这些新式农具无论遇到什么土质和石块,都能够轻轻松松的解决,这让民夫也省了许多抱怨,而且对于水渠完成之后能够拥有这些新式农具也多了一份期待。
至于马钧的龙骨水车,制作场地也从宫内搬到了宫外,紧挨着蒲元的铁匠铺,与蒲元不同,马钧制作龙骨水车的技巧并没有藏匿起来,而是直接宣告于天下。
张明想要发动长安城尽可能多的工匠投入进去,毕竟想要生产出足够的龙骨水车也是十分的费时费力,能发动群众自然最好,况且龙骨水车的制作技巧对于能工巧匠而言,并不算太难,他们通过逆推,很快便能掌握方法。
张明的建议倒也省却了马钧的诸多事情,因为他要交给马钧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成立一所研究部,第一任的主事便由马钧担任。
研究部的官员都是依照朝廷工官的标准,马钧可以自由任命,不过人数有限,若想要进一步的扩招,则需要向朝廷审批。
马钧作为研究部的主事,只要是研究部的官员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经过测试,对生产有用,那马钧就能够获得朝廷的奖励,同时那个官员也可以获得朝廷奖励。
就在马钧上任的第二天,他就从家中搬来了他以前为母亲制作的绫机,这种绫机可以大幅度提高织布效率。
张明欣喜难耐,进一步提高了马钧的俸禄水平,从原本的四百石提升到现在的六百石,与尚书侍郎的俸禄已经相同。
研究部的价值尚且还没成效,所以六百石的主事已经是马钧暂时能够达到的上限了。
同时在这段时间内,长安城的街道上也插了一些指路牌,这些指路牌能让外来的人更容易的找到目的地。
至于各种排水渠,臭水沟也清理了一下,还放置了一些垃圾桶,一个整洁的街道就这样出现了。
人都是有惯性的,以前长安城街道脏乱差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的乱丢垃圾,现在长安街道干净了,再加上百米就有垃圾桶,还有锦衣卫的巡逻,所有人变的更爱干净了。
对于如今的官吏,百姓而言,只要是去过长安城的,再去其它县城时,两者比较,县城环境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张明还没有打算在其它城池也执行这样的清洁政策,这种清洁政策虽然很好,但其实是很消耗民力的,如今的长安城自然可以做到,而且也有那个必要,但其它的城池想要如此操作未免过早。
看完了城内的变化之后,张明便来到了城外,城外已经开启了春种,那些没有参与开凿水渠的农夫此刻正在田地里开垦。
这些农夫还没有领到蒲元打造的新式农具,毕竟蒲元铁匠铺的生产力有限,先打造好的新式农具自然先提供给开凿水渠的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