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安城里最大的粮商之一,突然有人如此大手笔的放粮,窦义又岂能不知。原打算借着这次水灾,囤积居奇大赚一笔的计划,也因为这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弄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本窦义就在再猜测这个放粮人会不会是东宫,因为长安城里粮食的情况,他窦义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眼下除了掌管着太仓的东宫外,恐怕再也没有人能有这么大的魄力,一次拿出这么多粮来。
可这猜到归猜到,李承乾当着窦义的面直截了当的承认,这件事情就是他做的,可把窦义给吓坏了。
私挪太仓存粮贩卖敛财,那可是要杀头的重罪。就算干这件事情的是当朝太子,恐怕也要落个被废黜的下场。如此重大的机密,李承乾竟然在他这个外人面前说出来,你叫窦义如何能不怕。
好在李承乾的那番话说的姿态非常低,可就算如此,也让窦义听的直觉得背后发凉。因为在李承乾的话里话外,向窦义很明确的表露出了如下几条信息。
其一,永通渠在七日内就会被修好,届时长安城里的粮价就会迅速回落.而在这七天的时间里,长安市面上因为有了太仓中那五十万石粮食顶着,粮价也不可能在往上涨了,反倒还有可能因此出现回落。如此一来,囤积居奇的那些粮食不但一分钱也多赚不了,还有可能会因此落得一个得罪太子的下场。
其二,太子现在用这么低姿态出来求自己,可并不代表朝廷就不敢强硬起来。若是因为没粮而发生什么兵变之类的事情,把朝廷给逼急了,自古以来可就从来都没有抖得过官的民。
其三,虽然这个时候把粮食拿出来,也肯定会没有钱赚,可太子殿下刚才已经说得很明白。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商人来说,如果能够和东宫搭上关系,那就是花费再多的钱也是完全值得的。
基于以上三点,自己该怎么做自然是很清楚的事情。所以之前一直都在装糊涂的窦义,急忙表态说:“既然是太子殿下您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草民纵是千难万难也一定想办法帮太子把这粮食给筹齐了,也算是草民对殿下的一点心意吧。”既然注定要流血了,那么这个血就绝不能白流,这就是窦义现在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其实窦义早就有心想要结交官府中人,以方便日后的经营。只不过窦义虽说家财万贯,但却不是什么豪门世族出身,那些当官的本就看不起商人,就更不要说像他这样白手起家的了。再加上贞观初年间,李世民及朝中几位重臣都能做到以身作则,使得官场风气颇正,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为了一点钱,屈尊与窦义结交。
曾经为这个事情犯了很长一段时间愁的窦义,突然发现此时摆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次攀上太子这棵大树的好机会,这个血放的也算是心甘情愿,毫无怨言了。
只不过,窦义有心给太子送一份大礼,李承乾却不愿无缘无故的就欠下对方一次这么大的人情。虽说经此一事,自己和眼前这个老商人日后必然会有许多瓜葛,可这人情也是有大小之分的。有道是“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李承乾可不像因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将来带来什么太大麻烦。
“窦老板能够如此识得大体,实在是让人钦佩,朝廷和我日后定然不会忘记窦老板那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至于说到粮价,窦老板都已经付出了这许多辛劳,我又怎么能让您再平白亏上这许多钱,我看不如这样好了,窦老板您筹来的粮食就按三十钱一斗在长安城内出售,而我的太仓存粮仍按计划运往边关,不知窦老板以为如何呢?”
李承乾所提出的这个方案,对于窦义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虽说钱的方面会因此比计划少赚上许多,可总也能比平时多赚上不少。至于说太子那边,窦义也算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如果让一个手握重权上位者感到欠下自己的人情太大,对自己来说就绝对是祸不是福。
说回李承乾,好不容易搞定了运往边关的粮饷以及稳定长安粮价这两件事情,原以为可以好好轻松一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倒霉事,居然也叫他赶上了。
原来,就在李承乾登门拜访窦义的同一时间,蜀王李恪给李世民上了一份奏折。
对于这件事情,李世民是这么对李承乾说的:“蜀王昨日上表说,为了能够尽快将永通渠的口子堵上,恢复漕运,他这些日子几乎就是吃喝住在堤上,实在没有经历再去疏通潼关管道,既然太子已经将长安粮价稳定了下来,往边关调粮饷一项暂时也算是告一段了,朕看这疏通潼关管道的事情,太子就重新管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