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煜刚刚经历完毕战斗,返回鞍山准备休息,就在这个时候看到侍卫神色匆忙的来找自己,心中不仅暗香,难道又出什么乱子了?他没有进厢房,站在门口等着守卫走了过来。侍卫喘着气息,显然是刚才奔跑所致。
“韩大人,复州来信了!”侍卫在平定下来之后,对韩煜说道,一边说着,还从身上取出了一份信笺,双手递给了韩煜。
韩煜微微的怔了怔,自己离开北海镇和复州都有很久的时间,要不是这份突然而来的信笺,恐怕自己还真是忘记是自己是北海总兵了。他连忙接过了信笺,但是并不急着摘开信封,先一步问道;“送信的人呢?这信是什么时候送达的,复州有什么特别交代的吗?”
侍卫摇了摇头,回答的说道:“韩大人,信是昨天送到的,昨天您不在,送信的人就没有多留,在今天早上的时候返回复州去了。”
“那送信的人是谁?他有没有留下什么口信。”韩煜还是觉得奇怪,自己这么久没有与复州联系了,不管怎么说复州那边应该会对自己交代一些什么了。
侍卫依然不明所以,他回答道:“韩大人,这个小的就不知道的,送信的人只是说复州和北海镇的近况都在信文里有介绍,而且还说什么孟宏远副总兵大人即日会赶来相助什么的。因为当时我们正在检查城内的城防设施,所以没有记清楚送信人究竟在说什么,但是送信人千叮万嘱,说过信文里面什么都有解释的。”
听到侍卫这样的说,韩煜心头不禁亮了起来,难道孟宏远他们要增兵过来了?不过现在北海镇的地域多增加一个复州,防守面积就很严重了,而且北海镇的兵力也不多,孟宏远能带领多少兵前来了?
“好了,你先退下吧。”韩煜既然看到侍卫也没什么知道的,反正信文里面都有写,索性就回到厢房里慢慢研究一下信文就好了。
韩煜回到房间里,在书桌前坐了下来,然后打开了信封取出了信笺。他花了一点时间将信文里的内容读了一遍,脸色随着信中的内容而变得越来越兴奋起来。这封信文是孟宏远亲笔写的,主要是告诉韩煜现在北海镇和复州的发展情况,就现在看来,北海镇和复州的发展已经是有所卓见了。
孟宏远的信文大致提到了民生、军队、火器和商贸四个方面的情况。民生是发展最快的,不禁因为韩煜一面在前线打仗,一面奉劝前线的老百姓都向南撤到复州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韩煜在前线拖住了建奴侵略的步伐,几乎让建奴根本就无暇来犯复州,所以复州和北海镇都得意在安稳的环境当中快速发展。
在信文之中,韩煜看到孟宏远还列出了一个户籍数字。在复州拿下之前,北海镇的老百姓按照人头来算,一共是两万八千人,而在拿下复州之后的这两个月时间里,韩煜在前线鼓励老百姓迁移到复州和被害者来,这些人数一共是一万一千人,现在北海镇的老百姓就是三万九千人,当然这个数字是没有算上年不满十岁的小孩子,如果算上小孩,基本上已经达到四万人了。
四万老百姓的数字或许在二十一世纪不算什么大数字,甚至连一个小村子都凑不齐。但是放在明朝,尤其是战斗区域的辽东,这种人口也算是可以抵得上几座大型军卫城镇了。
孟宏远还说,这些老百姓都获得了土地。并且,他还推行了官屯,就是让老百姓在官家的土地上租用种地,官家提供农具、种子和住所,但是交纳的税负相对要比私人的土地要高得多。这种官屯,就是为了解决大批新加入北海镇的流民,因为没有土地、没有农具、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很多老百姓的加入,而且又因为复州是军防要地,基本上在复州只有驻军,而没有多少老百姓的。所以现在老百姓都集中在金州卫之内的北海镇里,而为了满族更多的土地需求,孟宏远也开辟几个新的小镇子。
孟宏远在辽东半岛的北海卫西南一百里的地方,甚至两个镇子,一个取名为韩镇,一个取名为元镇,都是取自韩煜姓名和表字当中。每个镇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并且都设置有镇布政府。
在军队方面,孟宏远在夏季初的时候举行了一次募兵,总攻召集了职业军人两千人,散兵两千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北海镇和复州一共有兵力超过两万了。不过,孟宏远在信中还提到了原本负责海防的黑山军,因为有事要返回欧洲,已经在三天前前离开了北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