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亦随后到达(罗瑞卿生病,聂荣臻代政委之职)。
5月20日,中革军委电令发给第1、第3、第5、第9军团等全军指战员的第一道中革军委电令,全军走大路,在大树堡渡江。
5月20日晚,林彪发给先遣第1团指挥员杨得志、黎林的电令,要其迅速查清大小道路的各类情况,以定次日行程、路线,并为渡河做好准备。
刘伯承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赶到泸沽后,立即听取了红军侦察组关于北进大渡河两个方向的里程、敌情、居民和给养情况的汇报,又接见了中共地方组织派去与红军联络的人员。
地方党的同志汇报的情况,对于进一步摸清前面两个方向的敌情、道路有很大帮助。
当时,在大渡河布防阻截红军的敌军有:川军第24军第4旅守泸定至安顺场一线;第5旅守安顺场至富林(大渡河北岸,是时为汉源县之一集镇)一线;川军第21军王泽浚旅增援富林即日可达;在通往雅安的大道沿线,驻有刘湘的重兵。
刘司令员判断,敌人显然是认定红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
正如重庆5月17日专电说:“由大渡河上溯至富林驿大树堡,北可通汉源,南可达越窝,形势上,是可控制雅安、宁属各县。”
而把那里作为防守的重点,红军走那里渡河,正遇敌人主力不易成功。
据此,先遣队刘聂电报中革军委,建议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至安顺场的小路,让左权、刘亚楼率第5团走越嶲佯动,迷惑敌人。
当时中革军委在行军途中未联系上。但是时不我待,应尽快作出决断。
先遣队指挥员商量,当机立断,决定先遣第1团先开冕宁,先遣第2团开越嶲佯动,并决定于当日晚起程——作出在泸沽改道分兵,并提前行军的决定。
5月20日,“晚上9点钟的时候,集合号吹起来,在历史上有过不少战绩的红一团,在指挥员率领下,一队队在月光下集合了。”(摘自文彬日记《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以下简称文彬《日记》)。
中共冕宁地方组织派去与红军联系的进步青年李发明、向德纶为红军尖兵向导,次日凌晨到达冕宁县城。
5月21日上午,中革军委尚未收到先遣队的《侦察报告》,仍电令走越嶲大路。
电令对从大路进军经越嶲有敌无敌作出具体布置,特别强调夺取渡河点。
5月21日下午,先遣队同中革军委联系上,先遣队立即以刘聂名义将《侦察报告》上报中革军委。
中革军委收到《侦察报告》后,同意先遣队刘聂的建议,红军主力改经冕宁,向安顺场北进。
是日18时,中革军委再向全军电令部署任务。
中革军委改道电令发出时,先遣第1团已从泸沽北进两站路(120里),达冕宁县城北之大桥场;先遣第2团(第5团)从大路逾小相岭探明越嶲之敌。
电令通报全军,据新情况布置全军任务:以主力依第1、第5军团、军委纵队、第3军团顺序改经冕宁、大桥、拖乌、筲箕湾、擦罗向纳耳坝、安顺场渡口北进;而以第5团续经越嶲北进,吸引迷惑并钳制大道正面之敌。主力改道北进安顺场,分兵越嶲声东击西。
中央红军泸沽改道分兵,选择到相对来说敌人兵力单薄的安顺场渡大渡河,使渡河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的妄想。
地方党组织为红军先遣部队汇报敌情、路径、党组织及民情等情报,是先遣队指挥员作出改道决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