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抚边召开常委会议。
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中革军委委员。
会议通过了《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以朱德、周恩来、张国焘、王稼祥的名义发布。会后两军兵分三路开始北进。左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中央随左路军行动。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芦花召开。
会后组成前敌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两军番号作了更改,干部有所变动。
8月4日,沙窝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博古、邓发、凯丰等。
第一天形成的决议强调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提高党中央在红军中的威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
第二天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任命陈昌浩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为副主任。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作出了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的决定,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鉴于攻打松潘已不切实际,军委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过草地,经阿坝进甘南,在洮河与夏河之间发展。
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指挥北上阿坝;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指挥,林彪彭德怀的一、三军团在右路军,五、九军团分在左路军,中央随右路军前进。
8月15日,朱张率左路军先头部队从卓克基出发前往阿坝;同日,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右路军的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粮食的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指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这儿的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地。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而起的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样的季节经过草地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
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
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
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