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宝县在华中敌后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地理位置来说,淮宝是泗阳、淮安、淮阴、宝应、盱眙五县的边缘地区。
它西濒洪泽湖,东至大运河,南临淮河入江水道南三河,北抵苏北重镇淮阴。
此地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地形复杂,人口约40万。
从经济和交通方面来说,淮宝又是一个富庶之地,盛产大米、黄烟、鲜鱼、芦柴,被称为“苏北粮仓”、“鱼米之乡”。
这里虽是水网地带,陆路不便,但水路却四通八达,其中盐河上连洪泽湖,自古为盐运通道,因其盐运功用而得名盐河。
因是盐运通道,所以在高良涧设关收税,数量十分可观。
淮宝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淮南、淮北、苏北、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在淮宝林集区设立“林集交通站”,新四军四师在林集区设立“林集敌工联络站”,淮宝县在林集区设立“林集情报站”。
解放战争时期,苏皖边区政府、江淮地委在淮宝山阳区和黄集区设立武装交通工作队。
由此可见,在革命战争时期,淮宝县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党的交通情报方面的成绩更为突出,多次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传递重要情报和护送重要干部的特殊使命,从未出过意外事故。
使命光荣,任务艰难。情报交通员,不惜牺牲,也要完成使命。
本章着重介绍一下在交通情报方面肩负重要使命、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辈们。
淮宝县战斗在情报战线的沙连华和陈干两名同志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他们死得其所,死得壮烈,死得光荣。
众所周知,因为特殊身份和重要使命,党组织对交通员的选拔有一些特别要求。
交通员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政治坚定,对革命忠实;思想纯洁,不贪污腐化,不嫖不赌,不受外界任何影响而动摇;身体健康强健,无不良嗜好;胆大心细,沉着机警,有克服困难及坚决牺牲和刻苦耐劳的精神;记忆力强,语言清楚,能识普通文字。
对交通员的职责也有八条规定,其中第八条是:“如途中遇敌,应很沉着的迅速设法脱离,当自己如果负伤时,若双人出发,应把信件交给另一人脱险,如单身一人,应将信件埋入土中,或放到嘴里嚼碎,或撕碎放在泥里,若被俘时应有高度的革命气节,决不屈服,不泄露革命的任何秘密。”
沙连华和陈干就是在严苛的条件下脱颖而出,被党组织挑选为淮宝县的情报交通员。
沙连华,一八九四年出生,家庭贫穷,原籍今金湖县金沟人,抗日战争初期就参加革命,生前是淮宝县交通局的政治交通员。
一九四一年六月下旬,日寇调集重兵向根据发动大“扫荡”,我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相继转移、撤退。
九月中下旬,根据地大部失守,蒋坝、高良涧、顺河集相继被日军占领。
十月上旬淮宝县委领导带领400多名干部北撤到运河以东的阜宁县的益林镇。
而日伪军队疯狂捕杀共产党和进步群众,建立县、区、乡伪政权,各条交通干支线均被敌人严密封锁,切断了淮宝县委与五地委和七地委的联系。
淮宝县委为了长期坚持淮宝地区的革命斗争,演绎了“三出三进”的历史篇章,付出了重大代价。
为了及时得到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汇报淮宝的战斗情况,县委决定选派优秀交通员,穿越100余华里的敌占区和层层封锁线,与苏北阜宁县的华中五地委联络。
在严峻的形势下,政治交通员沙连华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份光荣又艰巨的重任。
他凭着一颗忠诚的心,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仗着多年的交通经验,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天,他扮成小商贩,担上四十斤黄烟,顶着刺骨的寒风,踏上充满危险的征途。
临行前,领导再三嘱咐他,路途艰险,责任重大,要提高警惕,文件决不能落到敌人手中。
沙连华果敢坚定地表示: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决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
他担起烟丝上路了。一路上,他靠对敌斗争的丰富经验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敌人巧妙周旋,通过了敌人的多次盘查,突破了运河封锁线,终于和五地委取得了联系,并带回了党的指示和正面战场上我军大捷的消息,给坚持淮宝的干部战士以极大的鼓舞。
沙连华同志就这样多次完成党交给的传递情报的艰巨任务。
杨效春同志率支队和全体淮宝干部第三次进入淮宝后,全县的斗争局面已经打开,县、区、乡政权逐渐得到恢复和建立。
杨支队长到淮宝虽带了一部小型电台与地委联系,但同区、乡的通信仍靠人员来往,遇到重要事情,还要派交通员到地委去。
淮宝恢复的地区逐步扩大,迫切需要干部,于是县委于一九四二年五月派沙连华去五地委,接迎五地委派往淮宝的干部,联络好渡河的船只。
然而,沙连华在返回途中,过运河封锁线时,被敌人逮捕。敌人先是严刑拷打,千方百计逼他说出党的机密。
当一切都妄费心机时,敌人残忍地将其手脚捆在一起抛入运河,沙连华为党的交通事业英勇牺牲。
和沙连华一样,陈干也是淮宝县的交通员,由于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材料很少,所以,陈干的籍贯,年龄都不清楚。
一九四一年十月底,在交通员袁守权、朱学年先后两次过运西联系淮宝县委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第三次选派交通员陈干去联系淮宝县委。
陈干以卖盐作掩护,他机智地通过了敌人运河线上八千据点的盘查,过了运河,到了白马湖边的小堆头,找船西去“卖盐”。
由于他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在敌人又一次盘查时,说错了地名,露出了破绽,被敌人枪杀。
沙连华、陈干为党的交通事业,为淮宝的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淮宝人民一定会永远铭记烈士的英名和他们的光荣事迹。
1943年元月10日,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从盐城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
为确保宝应到淮阴县100多华里运河线的交通安全,3月份,华中局决定在淮宝县运河边上的林集码头屠大桥(现为淮安区林集镇利民桥)附近,建立“华中局交通科驻淮宝县(林集)转运站”,对外称“林集交通站”,委派李萍为交通站站长。
林集交通站与苏中区的宝应县张集交通站(今淮安区平桥镇)以及原有的新四军四师林集敌工联络站、淮宝县林集情报站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秘密交通网络,开展运河两岸抗日根据地的交通工作。
当时,日伪军为了阻隔运河两岸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从淮阴到宝应之间的100多华里运河线上设大小据点21个,其中泾河、平桥两个据点还设有日军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各据点的行动,严密封锁运河两岸交通。
可见,林集交通站工作难度之大。
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有三项:送发文件、信件、报纸;护送干部和部队安全通过运河封锁线;配合惩处汉奸、特务。
交通站要顺利完成前两项任务,必须首先做好第三项工作。
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同志们有一种说法,叫“不怕鬼子进村,就怕汉奸带路”。
所以,交通站特别重视惩处死心塌地的为日伪卖命的汉奸特务,为民除害,为交通工作扫除障碍。
平桥镇处于淮安与宝应之间,西与林集区隔河相望。平桥据点设有日军指挥所、特务队、警务局、自卫队和淮海大队部,对林集交通站的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943年冬天,新四军四师林集敌工联络站站长刘晓屏向林集交通站提供一个重要情报:
驻平桥据点的“地头蛇”彭敬波为谋取区长职位,向伪县长沙贵章表示忠心,夸下海口,近期准备干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以平桥为中心,向运河东西两岸推进五至七里,建立伪乡、保政权;第二件事是联络特务队翟六麻子、马立本搞垮交通站和联防队,破坏林集区区乡政权。
由于彭敬波家住平桥东头,之前与交通站接触过,知道一些交通线路和联络关系,现在他为谋取升官更是丧心病狂,机关算尽,将直接威胁交通站执行交通任务的安全,破坏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面对这个严重局面,交通站、区队和联防队决心铲锄这个包藏祸心的汉奸卖国贼,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共同研究制订了严密的锄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