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山县辛庄村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在1938年1月日军制造的辛庄惨案的100多名遇难的乡亲,也安葬着一位在辛庄战斗(也叫温塘战斗)中牺牲的英雄的八路军团长一一八路军115师688团团长陈锦秀。
陈锦秀也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八路军团长。
陈锦秀,1911年生于河南固始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锦秀曾任红25军营长、红15军团第75师233团团长、第73师和75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25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战役。1936年参加了红军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1月在平山县温塘镇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七七事变之后,国共开始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红军接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改编,陈锦秀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
不久,按照命令,688团作为115师师预备队参加平型关战斗。但遗憾的是,由于9月24日夜的大雨引发的山洪阻断了道路,后出发的688团在25日没能赶到战场,致使八路军115师参加平型关战斗的部队少了一个主力团(当时115师只有685团、686团、687团和独立团参加了战斗)。
战斗结束后,陈锦秀肠子都悔青了,这么好的机会自己竟然没赶上。看到各团团长和士兵兴高采烈,陈锦秀却像打了败仗一样垂头丧气,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功劳都是人家的,自己本来准备好好跟日本鬼子干一仗呢,谁知道这该死的老天爷跟自己过不去。
对于善于打硬仗的陈锦秀来说,这简直就是“耻辱”。他咬着牙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跟小日本鬼子大干一场以洗刷今日之“耻辱”,于是,他在心里憋了一股劲,千方百计寻找机会。
平型关大捷之后,陈锦秀率部来到平山,配合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他和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配合默契,很快就打开了四分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面。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日军的恐慌,1938年初,日军调集2000余兵力合围四分区司令部所在一一平山洪子店,准备趁根据地立足未稳一举“扫荡”根据地,消灭八路军。
一时间,八路军、地方部队和根据地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和日军决战。
在这紧张的气氛中,陈锦秀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三个多月的等待,终于等来了这个天赐良机,这次自己688团不是预备队了,是主力部队,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一定要一雪前“耻”,让日本鬼子有来无回。
于是,他率688团在四分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及兄弟部队配合下,于温塘镇至红岸河寨两岸占据有利地形,提前设伏。
1月22日早上,688团战士全部进入指定位置,陈锦秀把自己的指挥所设在了清凉山的丛林内。
上午10时,侦察员报告,日军主力已经进入了伏击圈。陈锦秀观察了一下战场情况,然后一声令下,攻击开始。
埋伏在道路两边的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各种武器火力全开,机枪、步枪、手枪、鸟枪、手榴弹一起打向敌人。
一时间,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死尸遍地,伤亡惨重。
困兽犹斗的日军左奔右突,企图突围,但回应他们的只有四周猛烈的炮火,他们只能留下一具具尸体撤回原地。
被包围的日军有些绝望了,只能一边拼死抵抗,一边拼命呼叫增援部队。
就在陈锦秀准备下令发起最后冲锋、全歼日军的时候,日军的救援部队赶到了。
为了救出被困的日军,救援部队疯狂地向清凉山开炮射击。陈锦秀的指挥所不幸被炮弹击中,年仅27岁的陈锦秀和营长刘国清及5名警卫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虽然陈锦秀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但此战也算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弥补了他自己在平型关战斗中未上战场的遗憾。
此役,双方投入各类兵力6000多人,激战5个多小时,八路军消灭日军近千人,取得反“扫荡”重大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一个沉重打击,为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陈锦秀的壮烈牺牲,堪为八路军的一大损失。当时整个八路军部队才十六位团长,他牺牲在抗战还不到一年的时刻,殊为可惜!
陈锦秀是河南省固始县人,小时候家庭贫困,他只读过几年书就辍学了,此后一直帮家里人做事。
1930年,陈锦秀参加了红军,而此时他只有十九岁。最初的时候,陈锦秀只是一个司号员,不久之后就调到战斗部队担任班长。
陈锦秀打仗非常勇猛,屡立战功,没多久便升任营长。
1934年,陈锦秀接受重任,他打扮成货郎,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将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了鄂豫皖省委领导。在这之后的时间里,陈锦秀一直和红25军官兵一起战斗。
1936年,陈锦秀已经是红军223团团长,他率领部队渡河作战,并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渡过黄河,后向守敌发起进攻,占领了滩头阵地。
此后,在红223团的掩护下,红军部队全都顺利渡河。
在这之后,红15军团进行扩编,陈锦秀出任红75师师长。
同年六月,陈锦秀率领部队包围了下马关,此时他一边进行政治工作,一边进行坑道作业,后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成功拿下了下马关。
抗战时期,陈锦秀的职位是八路军115师688团团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担任副团长的正是韩先楚。
我们知道,韩先楚是后来的四野悍将,也是四野最能打的将军之一,建国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事实上,在抗战初期,韩先楚只是陈锦秀的副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陈锦秀能够活到建国之后的话,以他的军功和资历,可能成就会在韩先楚之上。
1938年,陈锦秀率领部队袭击井陉煤矿,日军方面非常重视这个煤矿,直接调来两个联队共5000人的兵力,想要将八路军一网打尽。
此时,陈锦秀接到旅部的命令后,率领部队设下了伏击阵地,而后来日军以“一字长蛇阵”进入688团的伏击圈。随着陈锦秀一声令下,八路军向敌人发起猛攻,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陈锦秀准备再次发起猛攻之时,日军的增援部队却赶到了,他们架起大炮向688团的指挥部进行轰击。
在战斗中,一发炮弹落在了指挥所,陈锦秀也非常不幸地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就这样,这位功勋卓著的八路军将领牺牲在了战场上,实在是令人感到痛心。
战斗结束之后,时任688团团政委的刘震惊闻噩耗,非常痛心地说道:“我们损失了陈团长,这一战是失败的。”
说起来八路军115师688团,乃是115师乃至整个八路军部队的主力团,战斗力非常强悍。
688团由红十五军团81师改编而成,红81师也是一支老红军部队,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战士们都经历了长征的洗礼,因此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而陈锦秀一直是81师的灵魂人物。
1934年,由于陈锦秀在战斗中负伤,因此未能跟随红25军转移。同年9月,陈锦秀伤好后接受重任,他打扮成货郎,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将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了鄂豫皖省委领导。
这样他才跟上了红25军。红军长征过程中,陈锦秀和红25军官兵一起,奋勇作战,一次次突破重围。
1935年,红25军行军至泾川县四坡村一带,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陈锦秀所在的223团担任后卫(此时他担任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