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功名利禄不缺,做不好,那就玩完儿。
这样想着,他心思愈发沉重。对李云义的恐惧也多了几分。
“他娘的,这乱世当中的诸侯就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他心中嘀咕,越发不敢在李云一面展露自己的能力。藏拙藏拙,自己一把年纪,想要的东西都到手了,干嘛还跟李云义对着干。
邺城物价贵,想要体面,就得狠狠地保住齐公的大腿才行。
一个儿子都送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吗?
“长安民生恢复的如何了?”李云义十分好奇,毕竟是雍州,所有政策照葫芦画瓢,也难免出现问题。青州能够变成天下州最富庶的一个,靠的并非是以工代赈,而是大量官吏十年如一日的忙碌。
杜畿身为县令,却不是最传统的青州出身,身边的官吏大半也不是青州口音。这固然是淡化青州痕迹的表现,更多的却是因为其他州郡也有人才涌入地方朝堂,摊薄了这一比例。
短期而言,青州的富庶并不能真正转化成为实力的一部分。
无论是教育,还是经济,一时半会儿都比不上冀州。谁让冀州更为中心,接壤的土地更大,而非青州那样,偏安一隅。
“回禀主公,长安粮秣供应充足,街坊当中陆续出现酒肆茶肆,也有车马行开在闹市当中,长安一县,如今已经有十万百姓安居乐业,参与以工代赈的百姓日益减少,如今只有不到七万人。”
七万人?李云义细细盘算,这个数字不多不少,剩下三万人多少是世家子,没人知道。但介于长安洛阳特殊的地位,真正种地的人反而不多。百姓多是靠着手工业,商业混一碗饭吃。
现在长安百姓有了余钱,哪怕不多,却也是钱。周遭商贸往来,需求的酒肆客栈也多了起来,才得以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不用救济。
不过整个雍州,也只有长安一地有这样快速的发展,其他地区想要搭乘快车道发展,根本做不到。
八百里秦川的精华都在长安,长安之外的土地,是长安成为西汉都城的底气。
换成现在,李云义不会将长安当做自己的首都。无他,交通不方便。后是倒是无所谓,现在但凡是大城市,都要有漕运。
长安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漕运,难以快速从地方调集海量的粮食,运输到首都来。
不过眼下不是思考这些的时候。
李云义将脑袋里面杂七杂八的想法挤出去,难得认真起来:“城市当中的百姓,可以以手工业为主,毛纺也好,还是别的手工业品,都可以大力锻造。”
“孤会从邺城调集一批工匠到长安,让长安拥有整个关西地区,最大的工坊。无论是兵刃器械,还是菜刀农具,未来一年之内,长安必须满足整个秦川需要。未来对外贸易,长安是重中之重。”
“主公所言,微臣必定牢记在心。只是工匠一事,长安已经有足够工匠.......”
“不够,还不够。”李云义翻翻白眼,对杜畿并不满意:“孤什么都还没说,你就知道不缺工匠了?孤要是开山碎石,从长安修筑一条前往成都的官道,上面要八辆马车并行,你说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还请主公收回成命。”杜畿直接吓傻,他不是蠢货,当然知道这样做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