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吃饭问题,就要了人的老命,幸好这一次他们带了足够多的粮食,全部都是白花花的大米。
而运粮的队伍就跟着百姓在一起,这是王耀特意要求的。
只有看见粮食,那些百姓才能够安心的迁徙,否则的话,说不定会动乱成什么模样。
三万禁军出动了一半,来帮助王耀做这件事情。
水位越来越高,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堤就会垮塌,王耀握紧了拳头,他要把这件事情办的漂亮才行。
陛下的名声,就看这一次了。
王耀很清楚,能够安定人心的,并不是某个官员的话,甚至连皇帝的话都不行。
说起来,百姓才是这天底下最纯粹的一批人,他们很多时候,并不在乎自己头顶上的官员是谁,是谁在管理自己。
也不在乎那个坐在朝堂上的天子是谁,只要皇帝不去抢他们的粮食,抢他们的土地和妻子,能够让他们安安心心的过日子,他们就会一直安定下去。
因此,想要完成这两个县七十多万人的大迁徙,王耀非常理解基础是什么,那便是粮食。
夏讯到来,河堤决口,皇帝要的是稳定,王耀要的是将这么多人全部安全的撤离。
而能够让七十万百姓心甘情愿跟他走的条件就是,拥有足够的粮食,他们不至于饿死。
因此,在出京赈灾的户部粮草中,王耀特意截留了很大一部分。
先期到达被掺沙子的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粮草都在后方的粮队中。
如今,这批粮队到达,给了王耀最坚实的信心。
有了这么多粮食,就是最大的说服力,能够让百姓拖家带口的相信他,与他一起离开。
让七十万人抛弃自己的故土,这是大事件,往常起码需要在朝堂上吵上几天,最后再由皇帝选择一方的意见。
而这个意见往往都会充满了政治性,也有着平衡各方势力的考虑,而在这几天里,灾民早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剩下死不了的,也就不会继续再死。
出乎意料的是,王耀没想到,皇帝给了他绝对的权利,他说要大量的粮食去安定民心,皇帝只是思考了片刻之后,便答应了。
并且,皇帝比他所思考的更加长远,那就是将百姓迁徙到哪里去。
王耀的想法是,迁移到最近的州府中。
但是萧尚摇摇头,给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不如迁徙到其他州府的河堤上,南河省不是说修河堤的劳役数量不够吗,既然如此,我们就给他们足够的劳役。”
王耀大惊,这么多人同时分配到河堤上,的确对于即将到来的夏讯有着非常大的用处。
可是,那些百姓们会同意吗?
如果河堤决口,那他们这些劳役,还有自己身后的家人,就会全部死亡,不会有一个例外。
萧尚笑道:“只要有粮食,百姓们其实哪里都能去,这一次,我们不仅给粮食,还给工钱,要比百姓们种田挣得更多。禁军的帐篷,会送到各个州府的河堤下。”
王耀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皇帝的想法跟自己的竟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