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举口中的打印机,乃是一种特别的打印技术。
当然,现代化的打印机即便是以徐鹏举之力,也很难复刻出来。
不过在宝岛,他却得到了不少西方洋人关于印刷方面的灵感,所以对先朝名士毕昇的发明做了一些改良。
“陛下可听闻活字印刷?”徐鹏举问道。
梁皇作为一国之君,涉略亦是颇杂,他回答道:“徐卿,这活字印刷费时费力却是比不上那雕版的!”
在大梁,书籍的复制刊印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便是传统的雕版印刷。
这种方法早在唐朝便被发明出来了,而后因为其实用性所以一直流传了下来。
所谓雕版印刷,便是将需要印刷的内容写于纸上,随后将有字的一面粘在木板上,
并以刻刀将木板上的反体字油墨刻成阳文,剔除其余空白部分。
这样便得到了一份粗略的雕版。
随后将整块木板平整化,取出上面的木屑,便可投入使用。
使用之时,只需在雕版阳文上用平地刷刷上油墨,再将复印用的纸张覆盖在雕版版面之上,以刷子轻扫,那油墨便留在了纸张上。
揭起等待纸张阴干完成,便完成了印刷。
而徐鹏举所提起的这种活字印刷,则是将雕版上的每一个字作为一个个体,分开雕刻。
雕刻完成以后,再排版组合成为一版,进行印刷。
两种方式相比,前者无疑更适用于经典的大规模印刷,例如四书五经之类的。
因为需求量大,所以为之专门雕刻一页页雕版,也是值得的。
而后者的适用范围则更广一些,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个体,所以往往一套活字只需要重新排列便可印刷多种版面,多本书籍。
并且两者在制造成本上也有不同。
雕版印刷但凡刻错一个字,便会导致整个版面的报废。
但活字印刷不同,因为是按每个字来论的,所以刻错一字损失的一直是一个活字而已。
当然,梁皇说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也非空穴来风。
雕版印刷上每一个字都是活字,所以使用的时候便需要用松胶等物品将之粘合在雕版之上。
而且粘合之人必须是能够识文断字之人。
可在大梁,纵然大兴科举,但真正的“文化人”却依旧是屈指可数。
你让那些尊贵的文人来做打印工人?他们可不干!
也正是因为活字印刷往往在印刷时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所以无法保存其版片,也无法做到随用随印。
这对于文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法忍受的缺点。
因为文人好名,自己好不容易撰写出来一本书籍,想要让它名垂千古。
若是以雕版印刷,虽然耗资颇丰,但只要雕刻完成,这些版片便一直存在,后人亦可用其进行印刷。
但若是使用活字,只要印刷完一页的所有量,在印刷下一页时,雕版上的活字便会被打乱重新组合。
这也就是版页无法保存的原因所在。
虽然说雕刻一套雕版的成本要远高于活字,但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更多的文人还是倾向于雕版印刷。
但徐鹏举却持有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