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崔莺莺,为内务总管,负责收储一刀流门下所有钱帛,物质。掌握一刀流所有弟子的名单,身契,背景,籍贯。类似于后世出纳的性质。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刀流的组织架构逐渐趋于成熟。
孟凡又亲自前往长安城,在平康坊选立新址,准备在长安城创立一刀流总部。
虽然如今他已身无分文,但有长安二十四位富商巨贾联名愿主动为他作保。因此,他并未事先掏出一文钱,便盘下了平康坊的一处黄金地段,开始修建酒楼。
这二十四位富商,全都是孟凡留客住的代理商,孟凡对于他们,无疑是一棵摇钱树。更何况,他们都还眼巴巴的等着孟凡派驻新菜厨子去他们的酒楼救命呢。
自打孟凡的新菜问世以来,长安的达官贵人们,便闻风而动,宁愿多等一个时辰,也再难有人去传统菜的酒家请客吃饭了。再等不来新菜厨子,他们的酒楼就将面临关张或者缩小规模的结局。
在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帮助下,孟凡的酒楼很快便在平康坊拔地而起。
这栋酒楼不仅在设计上别居一格,而且在建造工艺上,十分精良。酒楼落成之日,整个平康坊的人都为之惊叹。
与此同时,灾情终于还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就连当朝的官员中,也有人开始食不果腹,就算抬着整箱的钱到集市上,也买不到一粒米。
不得已,孟凡终于还是拿出了家中存粮,在长安新落成的酒楼门口,开设了粥铺,赈济灾民。
一边又将相关人员,安排进长安总店。崔莺莺,福菊,孟顺,孟从虎,自然也跟着孟凡,一起来到了平康坊。灞城酒楼分派人员若干,从此后交由族兄孟盛打理。
就在死亡的气息逐渐笼罩长安城上空,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最后一刻。
江南道的稻米,终于大批量的运入了关中。
没过多久,剑南道的粟子也翻山跃岭,大量涌入东市。
虽然五谷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但百姓们终于有粮食可以吃了。
朝廷的转运司一批又一批的运入中原各道的物产。严冬来临时,长安五谷的价格,已经有所回落。
这一天,长安孟家酒楼门口的粥铺,终于可以关张了。
一是百姓们已经可以买到粮食。二是孟凡自己确实也已经捉襟见肘。若是再这样继续施舍下去,一刀流的弟子门人们,就该饿肚子了。
这天早晨,孟凡正搂着崔莺莺,在二楼的阳台上晒太阳,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一个声音。
“小姑娘,今天粥铺不开了,你不知道吗?三天前就已经贴了通告的。我们东家自己也没余粮了,你再去别处看看吧。”孟凡和崔莺莺只听见孟三在楼下不知道跟谁说着话。
孟凡有些好奇的从二楼的栏杆上探身看去。就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小姑娘,十一二岁年纪。手里拿着一只干干净净的陶碗,站在门前的台阶下面,身形单薄,一件粗布襦裙浆洗的发白。
“大郎,这女娃儿怪可怜的,咱们给她些吃的吧。”崔莺莺也探着身子,在旁边张望。
孟凡对着楼下说道:“三儿,把小姑娘请到店里来,让福菊给她拿些吃的吧。”
“唉。”楼下孟三应了一声。
小姑娘循着声音,抬起一颗小脑袋,向楼上看来。那双清澈的眸子里,纤尘不染,透着感激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