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不敢。”孟凡躬身下拜,看来自己这次可能又装逼装大发了。
李世民笑道:“你且说来听听,朕恕你无罪。”
“来人,给丰县男看座。”
王德赶紧吩咐人,给李世民和孟凡各搬了一张低矮的胡床,中间再搁上一张长案。
君臣二人相对而坐,中间的案上被摆上了各色酒食。看来李世民是准备打持久战。
孟凡见李世民如此坚持,只得硬着头皮,将那日与太子的一席谈话,再次发挥。
“太上皇以武德二年制定的均田法,在如今这个时代,自然善莫大焉。那完全是因为,前隋与我大唐迭代之际,人口大规模死亡。微臣曾读过史料,前隋大业年间,中国尚有人口四千余万。大唐建立之初,武德年间户部的人口普查,便只剩了一千二百万。”
“中原人口十去其六,土地多而人丁少。均田之法自然畅行。”
“陛下继承前代,所创立的租庸调之法,更是高明。不仅使耕者有其田,更使得大唐的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
大唐均田制规定,男丁二十岁以上者,均由国家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该男丁死后,口分田要悉数归还。官府依照授田纪录,向百姓征收租庸调。
这租庸调,其实是三种不同形式的税收。不论贫富,一率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也就是说,不管你把官府分配给你的一百亩田种成了什么样子,每年所交的税收,都是一样多的,也就是按照你家的成年男丁的数量计算税收,而不是依照你今年的收成。
当然,官府也规定了特殊情况,如遇灾年,收成锐减,可免除租庸调。
这三种税: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为租。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每年为官府服徭役二十天,便称作庸。如果有特殊情况,服不了徭役,也可以物资或者钱帛代替服役。
租庸调的份额,并不沉重。一个成年男子,在丰年的时候,只需要付出收成的十分之一,便可达成。
就算是寻常年景,交了税收,剩下的粮食,也一样可以养活一家三口。
因此,唐初的时候,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很好的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得农民有了服兵役的积极性。
唐初施行的府兵制,便是建立在均田法和租庸调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成年男丁闲时在家种地,一遇战事,便应朝廷的征发,带上自己的武器,集合前去参战。
等到战争结束,又会带着自己的武器,回家种田。
这也最大化的利用了全国所有的成年男丁,让他们战时打仗,闲时耕种。
唐初的这三架马车环环相扣,互为依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真可谓治国良方。
所以孟凡才会说,现阶段,均田制和租庸调都没毛病。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越来越少,朝廷便会没有足够的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领到的土地不足,却还要缴纳同样份额的租庸调。
又加上大唐战争频繁,男丁出门打仗,很可能几年十几年都回不来。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导致百亩良田无法得到很好的耕种。但租庸调却还是要照缴不误。百姓无计可施,便只能卖田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