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无人耕种,又不让人买卖,缴纳不上租庸调,百姓只有逃亡。官府没办法,只得放宽土地买卖。
官僚,贵族,世家,寺院趁此机会,大肆兼并土地,更加加据了均田制的破坏。
均田制一旦破坏,租庸调就无从谈起。农民全都跑去做了佃农,有些更是自愿去给寺院或者贵族世家做佃农,这样起码还有口吃的,还可以躲掉兵役。
农户大量减少,朝廷自然无兵可征。因为男丁们,全都去贵族豪强寺院的农庄里,做了佃农。人家没领你的地,自然不用给你服兵役。更有直接逃亡,隐姓埋名的在农庄里干活,让你根本就找不着人。
就这样,府兵制无兵可征,很快就没落了。朝廷不得已,只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允许地方节度使根据防务需求制定定额,在百姓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镇守边关。
幕兵制一开先河,很快就使大唐走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各藩镇节度使迅速坐大,拥兵一方。后来更是发展到兼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俨然就是一个个土皇帝。很快就催生出了安史之乱,使大唐迅速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孟凡侃侃而谈,将此三种制度的利弊得失,一一剖析明白。
更指出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各种漏洞。
比如,官僚,贵族,寺院等特殊阶层,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却可以大肆买卖兼并土地。
这样,就会导致无法耕种土地的农户,自愿卖掉自己的土地给这些人,再帮助这些人耕种土地,以躲避税收。
这些特殊阶层,越来越富足,朝廷却逐渐被掏空,最终到了无钱可用,无兵可征的境地,那便离大厦轰然倒塌之日不远了。
李世民听得极为认真,生恐漏掉了一个字。每每听到关键节点,心中更是忍不住一阵赞叹。
“孟卿小小年纪,想不到对国事竟有如此深的见地。”那日他从太子口中得知孟凡对均田制的点评,本来还有些不以为然。
可回头一想,又觉得处处透着至理。更何况,孟凡自己现在就是特权阶层。但他却不以自身的利益,而刻意隐瞒对于国家的不利方针,实在难能可贵。
特别是孟凡对于这三种制度未来走势的设想,仿佛亲眼所见一般。仔细推敲,居然毫无漏洞。
“若照此发展下去,大唐必然会如孟卿所言,最终走上无底深渊。”
越听到最后,李世民越是感到无比沉重的危机。戎马一生,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从来没有怕过。但这种深深的危机感,却让他脊背发凉,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所以今日一见到孟凡,他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孟凡再次深度剖析这个问题。
“朕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在未来的大唐。朕有生之年,定要将这三种制度的漏洞一一堵上,为后人留下详尽的解决方案。既然孟卿如此高瞻远瞩,提前百年便看到了此三法的弊端,那他一定有解决之道……”
孟凡不是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实在是李世民赐给他的那一百顷永业田,在如今的他眼里,根本算不得什么。
孟凡至晚未归,搞得孟家酒楼人心惶惶。还以为他们的主心骨又得罪了陛下,被打入天牢了呢。
直到一个小黄门前来传圣上口谕,说是要留丰县男在宫中过夜。
孟家人这才松了口气,除了崔莺莺。
这一晚,李世民与孟凡于甘露殿中秉烛夜谈,直到第二日鸡鸣时分,仍然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