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以为,渊盖苏文只是想报上次金殿受辱之恨,所以才想杀他灭口。
只痛恨自己那一枪的时机没有把握好,以致使这条大鱼最终漏网,只能徒叹奈何。
他只愿将来大唐与高句丽再生战端之时,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平灭这个嚣张的高句丽国枭雄,为大唐去除一害。
高句丽国使团刺杀朝廷男爵,在我大唐境内惹是生非,已触犯大唐律法。
博陵县令陈英随即将使团全数成员打入县衙大牢,严加堪问。同时快马奏禀朝廷,将使团的所作所为,呈送刑部,由刑部摘选节略,呈送皇帝李世民御览。
这天,长安太极宫甘露殿上。
李世民在浏览刑部呈送的节略中,得知了高句丽使团的行径,大为光火。
这件事不由得勾起了他对于当日金殿上的回忆。高句丽使团使长渊盖苏文嚣张的表现,和那些讽刺的言行,再次跳进了李世民的视野。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不胜,最终国破身死。
高句丽本来就是扎在大唐王朝眼睛里的一颗钉子。
这颗钉子李世民早晚要除之而后快。
手握奏章,李世民在心中暗暗发下誓言,有生之年,定要扫平高句丽蛮子,为子孙后代,除去一心腹大患。
一边痛恨于高句丽人的凶残狡诈,李世民一边再次起了重用孟凡的心思。
孟凡没有考虑到的细节,李世民以旁观者的心态,却看看少少看出了些端倪。
高句丽人为何要行刺大唐的一个小小的县男,这件事很好的证明了一件事,这个县男非同小可,高句丽人怕他。
至少这个高句丽访唐使渊盖苏文,就很怕他。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通过上次与长孙皇后的一番长谈,李世民早已明白,世家望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谨慎,便与国有利。失之监督,便与国有害。
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够平衡好各方势力,使各方势力在大唐的朝廷里,都能够人尽其材,融为一炉,为我大唐所用。
“使天下英雄尽入朕的囊中,谁还能再与朕为敌?谁还能撼动朕的江山。”
李世民正在长安皇城,盘算着孟凡的前程这会儿。
孟凡自己却早已来到了相州地界。
自上次博陵一行,大难不行,逃过行刺之后。他便觉得这博陵城实在是个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辞别宴既然已经吃过了,孟凡决意不再耽搁,县令陈英一起理清了高句丽国使团行刺事件之后,便带着崔莺莺与崔婷婷,坐上了返回长安的马车。
崔母依依不舍,提出想要留下崔婷婷,在崔家养育,以后好为她找个好人家,却被崔婷婷一口拒绝。
崔婷婷借口不想与姐姐分开,只愿永远守在姐姐身边。
实则是她心心念念的,一直还惦记着李战神家里的那位大公子李德謇。
这点小心思,如何能逃得过孟凡的眼睛?
孟凡只装作不知,高高兴兴的带着姐妹俩,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只有孟顺一个人留了下来,准备在博陵城中选址,协助八叔崔民孝,兴建孟家酒楼博陵分号。
这是孟凡在北方打响的第一枪。也会是他金融帝国的第一个分支点。